北京学区房
剩余价值率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核心概念,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理解剩余价值率,需要掌握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本文将深入探讨剩余价值率的三个主要公式,并分析其含义和应用。
一、基本公式:m' = m / v
这是剩余价值率最基本、最直接的公式。其中:
m' 代表剩余价值率。
m 代表剩余价值,即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v 代表可变资本,即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工资。
这个公式直观地表达了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取决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与资本家支付的工资之间的比例关系。比例越高,剥削程度越深。
例如,如果一个工人一天创造的总价值是100元,资本家支付给他的工资是50元,那么剩余价值就是50元,剩余价值率就是 50/50 = 100%。这意味着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相当于其工资价值的剩余价值。
二、表现公式一:m' = (w - c - v) / v
这个公式是对基本公式的进一步展开,更详细地展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其中:
w 代表商品的总价值。
c 代表不变资本,即生产过程中物化在商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如机器、原材料、厂房等。
v 代表可变资本,与基本公式相同。
这个公式表明,商品的总价值(w)减去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后,剩余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m)。因此,剩余价值率就是这个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这个公式强调了生产过程中两种不同性质的资本的作用。不变资本只是转移其价值,而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补偿自身的价值,还创造了新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带来增殖,因此它是资本家剥削的源泉。
假设一个工厂生产一件商品的总价值(w)为200元,其中机器、原材料等不变资本(c)消耗了80元,工人工资(v)为40元。那么剩余价值(m)就是200 - 80 - 40 = 80元,剩余价值率就是 80/40 = 200%。这个公式更加清晰地显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及其与商品总价值、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关系。
三、表现公式二:m' = 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这个公式从劳动时间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率的本质。其中:
剩余劳动时间是指工人为资本家无偿劳动的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工人为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即工资)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这个公式表明,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它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在于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
如果一个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其中4小时用于生产补偿自己工资的价值,另外4小时为资本家无偿劳动,那么必要劳动时间就是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也是4小时,剩余价值率就是 4/4 = 100%。
这个公式从劳动过程本身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突出了劳动时间在剩余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资本家如何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手段来提高剩余价值率,从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剩余价值率的这三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基本公式简洁明了,表现公式一更详细地展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表现公式二则从劳动时间角度深刻揭示了剥削的根源。理解这三个公式,对于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分析资本家如何获取利润具有重要意义。 并且对于劳动者认清自身所处的经济地位,维护自身权益,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通过对剩余价值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资本积累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