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和利润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又并非完全等同。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剩余价值的定义。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创造的、超过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简单来说,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可能只需要工作4小时就创造了相当于他工资的价值,剩下的4小时创造的价值就被资本家无偿拿走了,这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源,也是资本积累的基础。
利润则是从流通领域来看的资本增值。它是资本家在市场上出售商品后获得的收入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利润的来源本质上是剩余价值,但利润在数量上并不等于剩余价值。这是因为利润是经过各种转化和分配的,而剩余价值是最初的、未分配的价值增殖。
具体而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 生产阶段: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剩余价值,但资本家支付了工人工资、购买了原材料、消耗了机器设备等,这些都是生产成本。
2. 流通阶段:生产出来的商品需要在市场上出售。为了实现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将商品转化为货币。这一阶段,资本家可能需要支付商业费用、运输费用等,这些费用会降低剩余价值的实现程度。
3. 分配阶段:实现的剩余价值并非全部归生产资本家所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多种资本形式,这些资本也要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例如,银行贷款要收取利息,商业资本要获取商业利润,这些都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因此,从数量上看,利润通常小于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总的价值增殖,而利润只是分配给各个资本家的那一部分。
此外,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也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能反映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又称剥削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即工人工资)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是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资本的增殖效率。
利润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资本有机构成、周转速度、市场竞争等。即使剩余价值率很高,由于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即机器设备等不变资本占比很高),利润率也可能较低。同样,即使剩余价值率较低,如果资本周转速度很快,利润率也可能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异。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资本会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这种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使得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都能获得大致相当的利润,但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剥削的本质。
更进一步,利润本身也存在多种形式,例如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等。这些不同形式的利润都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只是分配的方式和比例不同。
从社会总资本的角度来看,社会总利润等于社会总剩余价值。这是因为社会总资本的最终来源是劳动,而剩余价值是劳动创造的超过自身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简而言之,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而利润则掩盖了这种剥削关系。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矛盾。认识到利润的本质来源于剩余价值,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