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生产价格,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形成机制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深刻的价值规律基础之上。离开了对价值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就无法透彻地认识生产价格的本质及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商品交换的内在逻辑: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必须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简单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直接按照价值进行交换,价值就表现为交换价值。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来源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不同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同,获得的利润率也存在差异。高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往往利润率较低,而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则可能获得较高的利润率。这种利润率的差异会导致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资本总是倾向于流向利润率更高的部门。
这种资本的自由流动是生产价格形成的关键环节。当某个部门的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时,资本便会涌入该部门,导致该部门的商品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从而使利润率下降;反之,当某个部门的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时,资本便会流出该部门,导致该部门的商品供给减少,价格上涨,从而使利润率上升。经过反复的资本流动,各个部门的利润率趋向于平均化,形成一个社会平均利润率。
在这种平均利润率的基础上,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平均利润则是按照预付总资本计算的平均利润率。
因此,生产价格是对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价值规律仍然在发挥作用,但其作用方式更加间接和隐蔽。价值规律决定了整个社会所能创造的价值总量,也决定了剩余价值的总量。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实际上是对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高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虽然自身创造的剩余价值较少,但可以从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分享一部分剩余价值,从而获得平均利润。
这种转化并没有改变剩余价值的本质。社会总剩余价值仍然是由劳动者创造的,只是被重新分配了。生产价格只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它受到价值的制约。如果商品的价值发生了变化,生产价格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值得强调的是,生产价格的形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在表面上,商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出售,每个资本家都获得了平均利润,似乎是公平合理的。但实际上,平均利润是对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割,资本家仍然无偿地占有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此外,地租的形成也与生产价格密切相关。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的垄断,可以获得一部分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地租的存在进一步扭曲了商品的价格,使其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综上所述,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价值规律为前提的。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决定了商品交换的内在逻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商品不再直接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生产价格是对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它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但也受到价值的制约。只有深入理解价值规律,才能真正理解生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及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缺少对价值的认知,任何对生产价格的探讨都将是空中楼阁。没有价值的存在,生产价格也无从谈起。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