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公务员不能做副业?
公务员不能做副业?
0人回答
14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9-17 13:32:52
188****3100
2025-09-17 13:32:52

这问题,问得就挺有意思的。像是在一间密不透风的屋子里,突然有人推开了一丝窗缝,想探头看看外面的世界。

答案是,不能。明面上。

白纸黑字的《公务员法》写得清清楚楚,不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这就像一道紧箍咒,牢牢地套在每个进入体制内的人头上。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斩钉截铁,特别不容置喙?

但现实,往往比法规条文更有弹性,也更……魔幻。

你得先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一道“铁律”。原因很简单,也挺高大上。一是防止权力寻租。你手里捏着公章,外面开着咨询公司,专门帮你审批范围内的企业“走流程”,这叫什么?这不叫副业,这叫腐败的温床,是高压线,碰一下就电死你。二是保证你精力集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白天在单位摸鱼打盹,晚上开直播带货到凌晨两点,第二天顶着黑眼圈来处理群众事务,这像话吗?三是维护队伍形象。公务员嘛,在大众眼里就得是个“奉献者”的形象,一身铜臭味儿,那还怎么代表政府的光辉形象?

逻辑上,无懈可击。

可人,不是活在逻辑里的。人活在柴米油盐里,活在房贷车贷里,活在孩子每个月三千块的补习班账单里。

我身边有个朋友,小A,中部省会某区直机关的科员,名校硕士毕业,考进来的时候意气风发。干了五年,每个月到手工资四千出头,加上各种补贴奖金,一年满打满算也就七八万。他老婆是小学老师,收入差不多。两个人,要还两万一平的房贷,要养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娃,还要应付四位老人的日常问候和偶尔的医疗开支。

他有一次喝多了,抓着我的手说:“哥们儿,我有时候深夜醒来,看着天花板,觉得自己特别没用。我读了那么多年书,一路过关斩将考进来,结果连给我女儿买一架好点的钢琴都得犹豫大半年。我不敢生病,不敢失业,甚至不敢辞职,因为我输不起。”

你说,他能怎么办?

于是,小A开始了他的“地下工作”。他文笔好,大学时就是个文艺青年。白天,他写着那些四平八稳、滴水不漏的政府报告;深夜,等妻女都睡熟了,他就在书房的角落里,点上一盏小台灯,化名“午夜的猫”,在网上写玄幻小说。

他从不敢跟单位的任何人提起。同事闲聊问他最近忙什么,他就笑笑说“看看书,陪陪娃”。他的小说网站后台,每个月有几千块的稿费进账,不多,但刚好能覆盖掉他女儿那个月的钢琴课和画画班费用。他说,每次看到那笔钱,他才觉得自己像个“父亲”,而不只是一个螺丝钉

小A的故事,不是个例。

我认识的,就有偷偷摸摸在朋友圈卖老家土特产的,用的是他妈的微信;有利用周末时间去做摄影师,给人家拍婚纱照的,对外宣称是“个人爱好”;还有的,技术宅,下班后接点小程序开发的私活,用的是他老婆的银行卡收款。

大家心里都有一条红线:绝不动用公家的权力、资源和时间。这不仅是职业操守,更是求生本能。大家玩儿的,是一场“只要不被抓住,就不算违规”的猫鼠游戏。

这其中,就衍生出了一片广阔的灰色地带

什么是副业?我利用业余时间写本书,赚点稿费,算吗?我把我闲置的房子租出去,收点租金,算吗?我炒股亏得底裤都不剩,算不算“从事营利性活动”?

界限,其实很模糊。一般来说,大家心照不宣的规则是:纯粹利用个人技能和时间,不与本职工作产生任何交集,且不以法人身份注册经营的,风险相对较低。比如写作、画画、做设计、搞编程……这些更像是“才华变现”,而非“经商”。

但即便如此,那种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让人不得安宁。

你永远不知道,哪天会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被人举报。单位里,总有那么些“热心群众”,看不得你过得比他好。一旦被捅出去,就算最后查明你没有利用职权,那一轮轮的谈话、调查、写检查,也足够让你脱层皮。你的“上进心”,你的“前途”,很可能就因为这点“不务正业”的破事,画上一个休止符。

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内耗

一方面,是现实的经济压力,逼着你不得不去“搞钱”;另一方面,是组织的纪律要求,让你时刻提心吊胆。很多人,就在这种矛盾和撕裂中,过着一种双面人生。

白天在办公室里,他们是严谨、沉稳、无欲无求的“张科”、“李处”,讨论着文件里的每一个措辞;夜晚回到家,他们可能是一个美妆博主、一个二手贩子、一个游戏代练,在另一个世界里,为了几百块的收入跟人讨价还价。

这种割裂感,有时候会让人怀疑人生。

说到底,“公务员不能做副业”这个命题,背后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份职业?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安放一个体制内普通人的个人价值和生活尊严?

如果一份被社会寄予厚望、要求从业者“品德高尚、一心为公”的职业,其阳光下的合法收入,却无法让一个青年人在他所服务的城市里,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下去,那么,要求他彻底戒绝一切改善生活的念头,是不是有点过于理想化,甚至有点“何不食肉糜”了?

当然,我不是在鼓吹公务员都去搞副业。那条关于权力寻租的红线,必须是绝对的、零容忍的。任何企图利用公权力来谋取私利的行为,都应该被严厉打击,绝不姑息。

但对于那些像小A一样,仅仅是想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八小时之外,为自己的小家庭多挣一份体面和安心的人,我们的制度和舆论,是否可以多一些人性化的考量和空间?

也许,堵死所有的门,不如疏导一条合规的渠。比如,明确哪些类型的“知识变现”是被允许的,建立一个透明的申报和监督机制。让那些想凭本事吃饭的人,可以活在阳光下,而不是在担惊受怕的灰色地带里走钢丝。

否则,我们看到的,只会是越来越多分裂的灵魂。他们在深夜里,用键盘敲下自己的才华与渴望,然后在天亮时,小心翼翼地藏起另一个自己,重新戴上那张标准而平静的面具,走进那栋严肃的办公楼。

那扇窗,关得太紧,终究会有人想尽办法,凿出一条缝来呼吸。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