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至今还记得那个下午,会议室里空气凝固,我们和海外客户的视频会议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就因为一个词,rates。我们的项目经理,一位名校毕业的高材生,非常自信地将对方PPT里的“projected rates”翻译成了“项目预测率”。
空气突然安静。
对方团队的负责人,一个叫David的白人老头,眉头皱得能夹死一只苍蝇。他通过翻译器,用那种很生硬的中文一个字一个字地问:“什么……率?成功率?失败率?”
简直是灾难。
一个看似人畜无害,在EXCEL表格里天天见的单词,怎么就能在一个跨国项目的关键节点上,引发一场蝴蝶效应,最后搅黄了我们团队小半年的心血,这事儿,说起来就来气。
所以,当有人问我rates怎么翻译成中文时,我脑子里那根弦“噌”地一下就绷紧了。我绝不会简单地抛出一个“率”或者“价格”。我会反问他:在哪个句子里?用在什么地方?谁对谁说?你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因为rates这个词,根本就不是一个词。它是一头彻头彻尾的,拥有无数个头的九头蛇怪(Hydra)。你砍掉它一个头,它能立马长出两个更让你迷惑的头。想用一个固定的中文词去对应它,无异于痴人说梦,更是翻译工作里最典型的懒惰和想当然。
我们先来看看最常见,也最容易翻车的几种“脸孔”。
第一张脸,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张脸:金融和经济领域的rates。 这大概是rates最“正经”的用法了。这里的rates,通常都带有一个明确的限定词,翻译起来也相对固定,像公式一样。比如: * Interest rates,这没得说,就是利率。央行加息降息,玩的就是这个。 * Exchange rates,汇率。今天美元兑人民币是7.2还是7.3,出国旅游换钱的人都懂。 * Tax rates,税率。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那个让人肉疼的百分比。 * Inflation rates,通货膨胀率。钱越来越不值钱的速度。
看到没?在这个语境下,rates的落脚点,几乎都可以精准地对应到中文里的“率”这个字上。因为它描述的是一个比率、一个百分比。这是它最没有迷惑性的一面,也是很多翻译软件和初学者最先学会的一面。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很多人以为这就是rates的全部了,于是灾难的种子就此埋下。
然后,rates露出了它的第二张脸:与速度和频率相关的rates。 这张脸,开始变得有点模糊了。它不再是单纯的百分比,而是描述“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次数或数量”。 * Heart rate,你总不能翻译成“心脏率”吧?那叫心率。每分钟跳多少下。 * Birth rate / Death rate,出生率 / 死亡率。通常指每年每一千人中的新生儿或死亡人数。这里的“率”依然成立,但内涵已经从百分比悄悄转移到了“频率”的概念上。 * Rate of speech,这就更有意思了,你会翻译成“说话率”吗?听着就像机器说的。我们一般会说语速。 * The rate of decay,物理学里的,衰变速率。
在这里,rates的核心变成了速率和频率。它描述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你如果脑子里只有“百分比”那个概念,到这里就开始不够用了。语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玄之又玄的东西,开始登场。
接下来,就是我们开头那场会议灾难的罪魁祸首,rates的第三张脸,也是最狡猾、最变化多端的一张:作为价格和费用的rates。 这张脸,在商业、服务业、酒店旅游业里,简直是无处不在。而它,几乎和中文的“率”字,没有半毛钱关系。
你预定一家酒店,网站上写着“Check our daily rates”。你翻译成“看看我们的每日率”?酒店前台能笑掉大牙。这里的rates,就是价格,是收费标准。而且“daily rates”不仅仅是“每日价格”这么简单,它背后隐含了一整套服务和计费方式,翻译成“每日房价”或者“挂牌价”才算摸到了门道。
再比如: * Advertising rates,这不是“广告率”,而是广告费,或者更专业的“广告刊例价”。 * Postal rates,邮费。 * What are your rates for this project? 这句话要是翻译成“你这个项目的率是多少?”,简直是沟通的终结者。这问的明明是“你这个项目的收费是多少?”或者“你们怎么收费的?”。这里的rates,可以指时薪(hourly rate),也可以是项目总包价,具体是什么,需要根据上下文去深究。
我们公司那次事故,客户的“projected rates”,指的根本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预测率”,而是他们为这个项目不同阶段、不同级别工程师制定的“预估工时单价”或“项目计费标准”!他们想和我们确认的是这笔钱,这个成本,我们却在跟人家讨论“成功率”!这已经不是翻译层面的信达雅了,这是把沟通的轨道直接给掰断了。一个词的塌方,让整个合作的地基都产生了裂缝。
所以,当你在商业邮件或合同里看到rates这个词时,请务必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它极有可能不是在谈论一个比率,而是在谈钱。它可能是价格、是费用、是单价、是收费标准。你必须像个侦探一样,从上下文里扒出它真正的肉身。
还没完。rates还有第四张脸,一张相对不那么常见,但一旦出现就足以让你懵圈的脸:评级和评价。
看到这里,你还觉得rates只是一个简单的“率”吗?
从利率、汇率,到心率、语速,再到房价、收费,最后到评价、等级。这个词的背后,是完全不同的语境(context)和场景(scenario)。它像一滴墨水,滴在不同的纸上,会晕染出完全不同的形状。
真正的翻译,从来都不是在两种语言之间寻找机械的词语对应。那叫查字典,三岁小孩都会。真正的翻译,是理解,是共情,是进入对方的语境,感受他说话时的场景,然后用自己的母语,将那个场景、那种意图,尽可能无损地“重现”出来。
对于rates这个词,你需要的不是一个翻译,而是一个决策树。 看到它,你先问自己: 1. 这是在谈论百分比或者比率吗?(金融、经济、社会学统计) -> 那么翻译成“……率”大概率没错。 2. 这是在描述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速度或频率吗?(医学、物理、日常行为) -> 那么可能是“速率”、“频率”、“……速”。 3. 这是在谈钱吗?涉及到付费和服务吗?(商业、合同、服务业) -> 那么它极有可能是“价格”、“费用”、“收费标准”、“单价”。 4. 这是在进行打分或者分级吗?(评论、评价) -> 那么它可能跟“评价”、“等级”、“水准”有关。
这个决策过程,必须内化成一种本能。这才是一个合格的语言工作者,或者说,一个靠谱的职场人,在面对跨文化沟通时应有的素养。
别再让“rates”这个词,成为你沟通中的地雷了。下次再见到它,请不要再轻易地、想当然地把它和任何一个单一的中文词划上等号。请停下来,哪怕三秒钟,想一想,它在这里,究竟戴着哪一张面具。
这不仅是对语言的尊重,更是对沟通本身,对你的工作,对你的合作伙伴的尊重。毕竟,谁也不想再经历一次我经历过的那个,空气凝固的下午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