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呵呵,这词儿可真有意思。
你第一次听到它,脑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是不是一锅正在烧开的水,咕嘟咕嘟,水底受热,一个个透明的小气泡挣扎着、摇晃着,拼命向上冲,直到“噗”地一下在水面破开,化作一缕蒸汽?或者,是夏日午后,用吸管对着一杯肥皂水吹气,吹出一个又一个五彩斑斓、颤颤巍巍的泡泡,它们挤在一起,向上升腾,最终飘向空中?
没错,这就是 bubbling 最原始、最直观的画面。这个词的灵魂,就在于那个“从下至上”、“从内到外”的涌动过程。
但凡你稍微接触点前端代码,或者在某些技术论坛里潜过水,你就会发现,bubbling 这个词,几乎是前端开发者绕不开的一个坎,一个概念,甚至是一种哲学。在那个由一行行代码构筑的虚拟世界里,bubbling,或者我们更常叫它的中文名——事件冒泡,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想象一下网页是一个巨大的、多层的俄罗斯套娃。最里面那个最小的娃娃,是你刚刚点击的一个按钮。你以为你只是精准地点了那个按钮?天真了,朋友。在代码的逻辑里,你这一“点”,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颗石子。
首先,那个最小的娃娃,也就是那个按钮本身,感觉到了这次点击。它“啊”地叫了一声。然后,这个“点击事件”并没有就此打住,它像一个不甘寂寞的幽灵,开始向上飘。它飘到了包裹着按钮的那一层娃娃(比如一个<div>
容器),那一层也感觉到了:“嘿,我里面的小老弟被点了!”。然后,这个事件继续向上飘,飘到更大一层的娃娃(比如<body>
标签),再到最外层的那个巨无霸娃娃(<html>
乃至整个文档document
)。
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这个从最具体的点击目标(the target)开始,一层一层向上传递,直到最顶层根节点的过程,就是前端世界里大名鼎鼎的事件冒泡(Event Bubbling)。
它就像一滴墨水滴入清水,从一个点开始,向整个容器扩散。
为什么要有这么个看起来多此一举的设计?懒,或者说,高效。
这就是著名的“事件委托”(Event Delegation)机制的核心。比如说,你有一个列表,里面有一百个条目,每个条目你都想让它能被点击。你是给这一百个条目每一个都单独绑上一个“监听器”呢?还是干脆就在它们共同的“老祖宗”(那个包裹着所有条目的父容器)身上绑一个监听器,然后等着下面任何一个“子孙”被点击时,让这个事件冒泡上来,再由这个“老祖宗”统一处理?
答案显而易见。后者显然更省事,性能也更好。这就像一个公司的CEO,他不需要知道每个员工在干嘛,他只需要在部门总监(父容器)那里听汇报就行了。下面任何一个员工(子元素)搞出点动静,这个动静会一层层冒泡到总监那里,总监再统一报告给CEO。
当然,有冒泡,就有个跟它对着干的兄弟,叫‘捕获’(Capturing)。一个从里往外冒,一个从外往里钻。像不像两个侦探,一个从案发现场(你点击的元素)往外查,一个从大门口(window
对象)往里搜?大部分时候,我们打交道的都是这个更符合直觉的“冒泡”阶段。
有时候,这泡泡冒得也挺烦人。你明明只想让这个按钮自己“响”一下,别去打扰楼上的各位大佬(父元素)!这时候,event.stopPropagation()
就闪亮登场了。它就像一个盖子,“啪”一下盖住,泡泡冒到这儿,就此打住,世界清静了。
但你以为 bubbling 就只存在于冷冰冰的代码里吗?
那就太小看这个词的生命力了。
Bubbling 几乎是一种宇宙间的普遍模式,一种信息传递和社会现象的隐喻。
想想看,办公室里的八卦。是不是总从某个角落的茶水间,由两个人的窃窃私语开始?这个小小的“事件”开始冒泡。它先是在小部门里流传,然后跨部门传播,最终可能冒到老板甚至CEO的耳朵里。每一个听到并传播的人,都是事件冒泡路径上的一个“父节点”。
社交媒体上的一个热搜话题,更是 bubbling 的绝佳范例。
可能最开始,只是某个小众圈子里的一个帖子,一张图,一段视频。这,就是那个被点击的“按钮”。然后,被圈子里的人转发、评论,事件开始在小范围内冒泡。接着,某个大V或者营销号注意到了,随手一转,相当于把这个事件“冒”到了一个更大的父容器里。于是,指数级的传播开始了。事件的泡泡越冒越大,越升越高,最终突破了圈层,出现在所有人的时间线上,在微博热搜榜首“引爆”。
这个从“圈地自萌”到“人尽皆知”的过程,不就是一次壮观无比的社会性bubbling吗?我们常说的“出圈”,其本质就是信息和影响力的冒泡。
甚至,连我们自己的情绪,也是一种 bubbling。
你今天早上被洒了一身咖啡,这是个很小的负面事件(target element)。你没发作,但这个不爽的情绪开始在你心里冒泡。到了公司,老板一句无心的批评,成了第一个父节点,这个泡泡变得更大了。路上堵车,这个泡泡又升了一层。回到家,看到乱糟糟的房间,这个泡泡终于冒到了顶,在你的理智“水面”上,“砰”地一声炸裂开来,你可能就为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
你看,bubbling无处不在。
它是一种底层的、向上的、扩散的冲动。它解释了事物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这世界,哪有什么真正独立存在的东西?你以为你只是在代码里阻止了一次事件传递,其实你是在截断一种联系;你以为你只是发了条朋友圈,其实你也在向整个社交网络投下了一颗小石子,它的涟漪,就是一种bubbling。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你“bubbling是什么意思”,你大可以不必急着给他讲DOM树和事件监听器。
你可以让他看看沸腾的水,看看升空的肥皂泡,看看正在发酵的舆论,再看看我们自己内心那翻腾不休的思绪。
Bubbling,它是一种力量,一种过程,一种无声却又汹涌的连接。
它,就是生活本身。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