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这个科目,在会计的所有账户里,简直就是个传奇。它像一个巨大的、深不见底的抽屉,什么东西都可能往里塞。而当它的借方数字像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时,你看到的,绝不仅仅是公司“应该收回的钱”又多了一笔那么简单。
不,你看到的是一幕幕正在上演的、悲喜交加的商业剧。
借方,在会计语言里,对于资产类科目来说,通常意味着“增加”。所以,其他应收款在借方表示什么?最教科书式的答案是:公司借出去的钱,或替别人垫付的钱,或应该收回但跟主营业务没关系的钱,增加了。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平淡无奇?甚至还有点正面?公司有钱往外借,说明实力雄厚嘛。
但,事情要是都这么简单就好了。
咱们先说说那些“干净”的借方记录,也就是这个科目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比如,销售部的王牌业务员小李,要去参加一个全国性的行业展会,临走前从公司预支了五万块钱作为差旅备用。这时候,会计就会做一笔分录:
借:其他应收款——备用金(小李) 5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
你看,这笔借方的发生,清清楚楚。公司的钱少了五万,但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对小李的一项债权。公司有权利要求小李在出差回来后,要么拿发票来冲账,要么把没花完的钱还回来。这笔在借方的五万块,就是公司一项“待结算”的资产。这很正常,天经地义。
再比如,公司要租一个新的办公室,跟房东签合同,交了三个月的租金作为押金。这笔钱,在租赁合同结束、公司不欠房东任何费用的情况下,是要全额退回的。所以,这笔钱也不能直接当费用花掉,它同样是公司的一项权利。会计会把它记在:
借:其他应-收款——押金(XX写字楼) 贷:银行存款
这同样是一笔“干净”的借方记录。它代表着公司在未来收回一笔资金的权利。还有像什么替员工代缴的社保个人部分、应收的保险赔偿款等等,都属于这类。它们是企业正常运营中,必然会产生的一些临时性债权,金额不大,来龙去脉清晰,风险可控。
如果“其他应收款”的借方,都是由这些业务构成的,那这家公司的财务可以说相当健康,管理也相当规范。
然而,现实世界,往往是硬核模式。
现在,我们来聊聊那些“不干净”的,甚至是“肮脏”的借方记录。这才是我说“故事”和“事故”的真正源头。
场景一:老板的私人提款机
这是“其他应收款”借方余额虚高最最常见,也最经典的用法。老板今天想换辆新车,明天想给孩子在国外买套房,后天自己要搞点私人投资,钱从哪儿来?直接从公司账上划走。
划走了钱,总得有个名目吧?总不能直接记成“老板拿走了”吧?于是,老板大手一挥,对财务说:“记在‘其他应收款’上,挂我名下。”
于是,一笔笔巨额的借方记录诞生了。
借:其他应收款——XX老板 贷:银行存款
这笔钱,会还吗?天知道。有利息吗?别开玩笑了。有借款合同吗?老板跟自己的公司签合同?
这时候,其他应收款的借方,代表的已经不是什么狗屁“资产”了。它代表的是一个窟窿。一个被大股东、被实际控制人理直气壮掏走的窟窿。账面上,这笔钱是公司的资产,是公司“应收”的款项;但实际上,它可能比空气还虚无。你见过谁会真的铁面无私地去向自己的老板催债吗?
这种操作,说白了,就是大股东在占用公司资金,把公司当成了自己的提款机,而且还完美地规避了分红要缴纳的20%个人所得税。这笔挂在借方的“应收款”,就像一个毒瘤,常年累月地挂在那里,金额越来越大,极大地影响了公司的资产质量。
对于外部的投资者或银行来说,看到报表上“其他应收款”的借方余额巨大,且主要欠款方是老板或大股东,心里基本上就有数了——这家公司的治理结构,一塌糊涂。公司的钱,和老板自己口袋里的钱,已经分不清了。
场景二:关联方输血的秘密通道
如果说老板占款是明目张胆的“家贼”,那关联方占款就是更加隐蔽的利益输送。
很多老板,除了A公司,可能还有B公司、C公司。A公司可能很赚钱,是上市主体或者融资主体,报表要光鲜亮丽。但B公司和C公司,可能就是个无底洞,一直亏钱,需要不断地“输血”才能活下去。
怎么输血?“其他应收款”再次闪亮登场。
A公司“借”给B公司一笔钱,名义上是“往来款”。于是,A公司的账上,又多了一笔借方的“其他应收款”。这笔钱,同样,可能永远也要不回来。A公司的利润和现金,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转移到了关联的兄弟公司。
这种操作,对A公司的中小股东来说,是赤裸裸的侵害。公司的资源,被大股东拿去填补他自己其他产业的窟窿了。而这一切,在报表上,仅仅体现为“其他应收款”借方数字的增加。如果你不深入去查这笔“应收款”的对方是谁,它和公司是什么关系,你根本发现不了其中的猫腻。
场景三:虚增利润的温床
这是最高阶的玩法,也是最危险的玩法,纯属财务造假。
公司为了达到业绩目标,为了上市,为了股价,需要一张漂亮的利润表。但是,业务不给力,怎么办?
那就“创造”一笔收入。
怎么创造?凭空捏造一笔“其他业务收入”,比如咨询费、服务费收入。但是,光有收入没有现金流进来,资产负债表对不上啊。很简单,这笔“收入”收不回来,先“挂”着。挂在哪里?
你猜对了,又是“其他应收款”。
借:其他应收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你看,通过这么一笔分录,公司的利润瞬间就增加了。但实际上呢?一分钱现金都没见到。公司只是在账本上,给自己画了一个大饼。这个借方的“其他应收款”,对方可能是一个跟公司八竿子打不着的空壳公司,甚至根本就是一个虚构的客户。
这种在借方的“其他应收款”,就是彻头彻尾的“毒资产”。它不仅不能给公司带来任何现金流,还是财务造假的直接证据。一旦暴露,就是惊天巨雷。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其他应收款在借方表示什么?
它表面上表示公司的一项债权增加了。
但你必须,也必然要像一个侦探一样,扒开这层表皮,去审视它血淋淋的内里。你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一个健康的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借方,应该是清澈见底的,金额小,周转快,对象清晰。
而一个问题重重的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借方,则是一潭浑水。它是一个信号,一个警报。它告诉你,这家公司的现金流可能出了问题;它的公司治理可能形同虚设;它的利润,甚至可能是假的。
所以,别再傻乎乎地把它只当成一个普通的“资产”了。它在借方的每一次跳动,都可能是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的开端,或是一个巨大风险的注脚。它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它是人性的试炼场,是商业道德的照妖镜。
看懂了其他应收款的借方,你才算真正开始看懂了一家公司的财报,看懂了它光鲜外表之下,可能隐藏的真实面目。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