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老家,四川,那英语说出来,嘿,自带麻辣味儿。不是我吹,你听过几个外国人能把“this is”读成“递四意思”的?地道!绝对地道!刚开始学英语那会儿,班里同学互相模仿,简直是欢乐源泉。老师听得脑壳疼,恨不得把我们一个个摁回拼音课堂。
后来到北京念书,发现口音这东西,还真是有地域歧视链的。京腔英语仿佛自带高光,带着股子皇城根儿的傲气。东北同学的英语,自带大碴子味儿,结尾必须得有个儿化音才算到位。广东同学就更搞笑了,heaven 和 hell,永远分不清,听得人一身冷汗。
我那时特别羡慕那些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美音或者英音的同学,感觉他们才是真正掌握了英语的精髓。自己那口川普英语,简直抬不起头。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轮到我发言的时候,紧张得要死。一开口,那熟悉的“递四意思”又冒出来了,瞬间感觉周围的空气都凝固了。
会后,一个美国教授走过来,跟我说:“Your accent is charming!” 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Charming?我的川普英语?确定不是在讽刺我?教授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It's unique. It tells a story.”
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我开始反思,口音真的那么重要吗?难道英语的价值,仅仅在于发音是否标准?我开始观察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他们的英语,哪个是完美的?印度同学的英语,带着浓重的咖喱味儿;意大利同学的英语,永远充满激情;法国同学的英语,优雅又浪漫。但他们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故事,建立联系。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英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工具,一种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口音,只是这座桥梁上的装饰,让它更加多元,更加有趣。
从那以后,我不再刻意纠正自己的口音。我开始享受我的川普英语,用它来讲述我的故事,表达我的观点。我甚至开始觉得,我的口音,就是我的标签,就是我的一部分。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完全放弃对标准发音的追求。清晰的发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减少误解。但是,我们不应该过分迷信标准发音,更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口音而感到自卑。
英语学习,最重要的是自信。敢于开口,敢于表达,敢于犯错。就像我老家的麻辣火锅,虽然味道浓烈,但却让人欲罢不能。我的川普英语,也许不够标准,但它却足够真实,足够独特。
记得有一次,我跟一个英国朋友聊天,用我的川普英语跟他讲了一个四川的故事。他听得津津有味,最后笑着说:“I love your accent! It makes the story even more vivid.”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乐开了花。我的口音,不仅没有成为我的障碍,反而成为了我的优势。
其实,想想,这世上哪有绝对的标准?英语也好,人生也罢,重要的是活出自己的味道,说出自己的故事。让我们的口音,成为我们独特的名片,让我们用英语,连接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
现在,我仍然时不时会冒出几句“递四意思”,但我已经不再感到羞愧。相反,我会自豪地告诉别人,这是我的口音,这是我的文化,这是我的故事。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一口带着浓重地方特色的英语时,不要急着嘲笑,不妨认真听听,也许你会发现,这口音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而且,说不定对方的英语,比你溜得多呢!哈哈哈。毕竟,英语嘛,说得溜不如说得巧,说得巧不如说得妙,说得妙不如说得让人记住,你说是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