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期望理论是谁提出的
期望理论是谁提出的
0人回答
126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6-19 13:50:49
188****3100
2025-06-19 13:50:49

说起这档子事儿——人为什么愿意努力?为什么有些人像打了鸡血,另一些却怎么推都推不动?是不是就看他有没有所谓的“事业心”或者“上进心”那么简单?我以前也这么想,觉得人就是分两种,一种天生爱拼,一种佛系躺平。但后来接触到一些理论,再回头看看自己和周围的人,才发现事情远没那么黑白分明,背后其实有一套挺复杂的心理账户在默默计算。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绕不开那个叫做期望理论的东西。

到底是谁,第一个把这玩意儿拎出来,系统地说清楚了呢?不是某个经验老到的老板拍脑袋想出来的,也不是哪个街头智慧集大成者总结的土方子。这得追溯到一个名字听起来就很学者的——Victor Vroom,维克托·弗鲁姆。对,就是他。一个加拿大人,研究领域是心理学,尤其是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这块儿贡献不小。他在1964年写了本书,叫 Work and Motivation,《工作与动机》,这本书里头,就把期望理论这套架子搭起来了。

你想想看,当时是个什么年代?行为主义还在那儿嚷嚷着“刺激-反应”,觉得人跟巴甫洛夫的狗似的,给个奖励(骨头),他就反应(流口水/听话)。或者马斯洛那套需求层次理论,金字塔一样,得先吃饱穿暖,再谈安全感,再往上才是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些理论都有道理,都很重要,它们告诉你“什么”能激发人,比如对食物的渴望,对安全的需要。但弗鲁姆牛就牛在,他没纠结于“什么”能激发你,他去探究“怎么”激发你,那个过程是怎么运作的。他问的是:就算那个东西(奖励、需求满足)是你想要的,你为什么在当下愿意付出努力?

他的答案,核心就是三个字,三个环环相扣的关键变量,缺一不可,像一条锁链,又像一个乘法算式里的三个因子:期望值 (Expectancy)工具性 (Instrumentality),和效价 (Valence)

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三个玩意儿,别看名字有点学术,放到生活里,简直随处可见,而且解释力惊人。

第一个,期望值 (Expectancy)。这是指你对“付出努力能否达成某个绩效水平”的主观概率。简单说,就是你觉得你努力了,这事儿能成吗?能达到那个目标吗?打个比方,公司要评“优秀员工”,标准挺高,得完成多少多少业绩,还得得到同事和领导的一致认可。如果你看着那标准,再看看自己的能力、手头的资源、甚至运气,你心里会估摸一个数:我卯足了劲儿干,有多大概率能评上?是80%有戏,还是压根儿没指望,只有10%?如果这个期望值特别低,低到你觉得“算了,反正努力也白搭”,那你还会有多大动力去努力?肯定不大。反过来,如果领导给你布置个任务,你觉得“这个我能行,努努力肯定能做好”,那你的期望值就高,就有动力去干。这个期望值受很多因素影响:你有没有相关的能力和经验?任务是不是明确?你有没有必要的工具和支持?有没有时间?甚至你的自信心,过往的成功或失败经验,都会影响这个“我觉得我能成”的概率判断。这是一个关于“努力与绩效”之间的联系的信念。

接着说第二个,工具性 (Instrumentality)。好,就算你努力了,也达到了那个绩效水平(比如,你真的业绩爆表,或者项目做成了)。那这个“达到绩效”的结果,真能帮你拿到你想要的那个更高一级的产物吗?这就是工具性。绩效是达到目的的“工具”吗?公司说评上优秀员工有奖金、有晋升机会、有荣誉证书。你觉得你真评上了,公司会兑现吗?奖金真能拿到手?晋升的机会真会给到你?还是说,优秀员工就发个小本子,屁用没有?或者更糟糕,你努力做出了成绩,结果功劳被别人抢走了,或者公司政策变了,说好的奖励没了。这时候,即使你相信自己能做出成绩(期望值高),但你不相信这个成绩能带来你想要的(工具性低),你的动力一样会熄火。我见过太多拼命干活的员工,最后对公司心灰意冷,就是这个环节出了问题。他们能干,也干成了,但发现干成并不能换来他们期待的回报——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个工具性是关于“绩效与产物”之间的联系的信念。

最后,第三个,效价 (Valence)。这个最好理解,但却最个人化。就是那个最终的“产物”(比如奖金、晋升、荣誉、休息时间、学习机会、他人的认可等等),对你来说,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你有多想要它?一块钱的奖金,对月薪几千的人来说可能有点吸引力,对身家过亿的人来说可能跟废纸没区别。一个晋升机会,对渴望职业发展的人来说是宝贝,对只想安稳退休的人来说可能是负担。一个休息日,对连轴转的人来说是无价之宝,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可能很无聊。效价可以是正的(我想要),负的(我不想),或者零(无所谓)。如果那个结果对你来说毫无价值(效价为零),甚至让你厌恶(效价为负),那你就算觉得努力了能做到,做到了也能得到那个结果,你也不会有任何动力。谁会努力去争取一个自己压根儿不想要的东西呢?这个效价是关于“产物对个人的吸引力”的价值判断。

弗鲁姆说,人的动机强度,或者说他愿意付出多大努力,就等于这三者的乘积动机强度 = 期望值 × 工具性 × 效价。注意,是乘积!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因子是零(或者趋近于零),整个乘积就变成零了。你再能干(期望值高),干成了公司也说到做到(工具性高),但你压根儿不在乎那个结果(效价为零),你没动力。你想要得要死(效价高),公司也明明白白说做到了就有(工具性高),但你觉得自己压根儿不可能做到(期望值低),你也没动力。你又想要又觉得能做到(效价和期望值都高),结果公司老是放空炮,做到了也不给(工具性低),你还是没动力。

所以,弗鲁姆厉害就厉害在,他提供了一个过程模型。他不像之前的理论那样,只告诉你人有各种需求,或者人会被奖励驱使,他解释了人在面对一个目标时,心里是怎么“算账”的。这个算账过程是动态的,主观的,而且非常理性(在个人看来是理性的)——它评估了“付出-绩效”、“绩效-产物”的链条,以及产物本身的价值。

这个理论一出来,对管理学的影响巨大。它告诉管理者,想激励员工,光给钱、画大饼没用。你得确保: 1. 让员工相信他们通过努力是能够完成任务的(提高期望值,比如提供培训、支持,设定合理目标)。 2. 让员工相信完成了任务是一定能得到他们想要的奖励的(提高工具性,比如建立公平透明的绩效评估和奖励机制,说到做到)。 3. 提供的奖励是员工真正看重和渴望的(提高效价,比如了解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奖励选择,而不仅仅是钱,可能是发展机会、弹性工作、认可等等)。

这套逻辑,不仅仅适用于工作场所,放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成立。想想你为什么愿意花时间去学一门新语言?你得觉得“我努努力是能学会的”(期望值),学会了这门语言能给我带来好处,比如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广阔的视野、能看懂生肉电影(工具性),而且你真心觉得这些好处是你想要的,对你很重要(效价)。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问题,比如你觉得你再怎么努力也没语言天赋(期望值低),或者你觉得学会了也没啥用(工具性低),或者你压根儿不觉得那些好处有啥吸引力(效价低),那你学习这门语言的动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消失。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一个人“没动力”或者“很拼”的时候,不妨套用一下弗鲁姆的这三个因子去分析分析。也许他不是懒,而是觉得自己努力了也白搭;也许他不是没上进心,而是觉得就算做出了成绩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也许他很努力争取的东西,在你看来毫无意义,但对他来说却价值连城。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并没有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激励秘方”,毕竟每个人的期望、对工具性的判断、以及对各种产物的效价都是千差万别、而且会随着时间变化的。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框架,一个帮你理解人类复杂动机的透镜。它提醒我们,激励不是单向的,不是简单的“给糖吃”,而是一个基于个体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心理过程

当然,期望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它假设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总是能准确地计算概率和价值,但现实中人的决策往往是非理性的,受情绪、习惯等很多因素影响。后来的学者也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但不管怎么说,作为第一个清晰地从过程而非仅仅内容层面解释动机的理论,弗鲁姆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

回过头来看,那个问题“期望理论是谁提出的?”。答案简单明了:维克托·弗鲁姆,在他1964年的著作《工作与动机》里。但他留下的,远不止一个名字和一套理论框架,他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理解我们为何奋斗或停滞的深刻视角。每次我纠结于某件事要不要努力,或者纳闷别人为何如此行事时,脑子里总会不自觉地蹦出期望值、工具性、效价这几个词,像个小小的心理顾问,帮我把混沌的思绪理清。就冲这一点,弗鲁姆这老兄,真是功德无量啊。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