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点开手机,手指悬在那几个输入框上,心里跟揣了只兔子似的,砰砰直跳。输入什么?“考研报考人数查询”。 对,就是这几个字,简简单单,却像一把钥匙,可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也可能是一剂宽慰人心的良药。更多时候,我觉得它像面照妖镜,把你那点儿想逃避的竞争现实,明晃晃地摆在你眼前。
每天,你看那些群聊、论坛,充斥着各种小道消息,各种“听说谁谁谁已经报了多少个”,数字像病毒一样在传播。大家都在急吼吼地找,找什么?不就是想知道,自己选的这条路,到底挤了多少人?这路有多窄?自己是不是那个注定要被挤下去的倒霉蛋?这种焦虑啊,简直要把人吞了。
说起来这个查询,不像你去银行查余额那么简单明了,一查一个准儿。考研的报考人数,这玩意儿的数据来源五花八门。官方通道当然是最靠谱的,通常是学校研究生院的官网,或者研招网。但你知道吗?这些官方数字,它不是随时都有的,也不是你想看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它就立马给你亮出来的。有时候得等,等啊等,等到花儿都谢了,它才姗姗来迟。而且,很多学校只给一个总人数,或者分学院的人数,你最关心的那个专业人数?对不起,人家可能就不公布那么细。这就逼着你去那些非官方渠道摸索。
那些论坛啊,考研帮啊,各种QQ群微信群啊,简直是“信息”的集散地。有人会热心地把自己查到的或者听到的数字往上贴,底下立刻炸开锅。有人感恩戴德,觉得找到组织了;有人则开始新一轮的恐慌,“哎呀妈呀,怎么这么多人!”;还有人质疑,“这数准不准啊?是不是吓唬人的?”说实话,非官方的数据,真假难辨,掺杂了太多情绪和猜测,你拿来做参考?心里就更没底了。可人呐,越没底,越想抓点儿什么,哪怕是一根救命稻草,哪怕是带刺的。
我记得当年,也是每天盯着手机屏幕,刷新那个查询平台的页面。眼睛都快盯出老花儿了。看到数字跳出来的那一刻,心都能提到嗓子眼儿。有时候看到一个比预想中低的数字,会忍不住窃喜一下,好像自己离岸边近了一点儿。但很快又会想,这只是报考人数,还有报录比呢,还有推免生呢,还有弃考的呢,还有初试分数线、复试比例……这个数字只是冰山一角,下面藏着多大的竞争,鬼才知道。然后那种短暂的轻松感立刻就被更深的焦虑取代了。
有时候我觉得,拼命去查询这个报考人数,就像去看别人的牌。你底牌还没亮呢,就先去打听对手有多少筹码。这能让你赢得概率变大吗?不见得。可能只是让你在接下来的复习时间里,脑子里时不时蹦出那个数字,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它变成一种精神负担,一个你难以绕开的坎儿。
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那数字简直是触目惊心。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去挤几个、十几个名额。光是想想那个场面,就觉得窒息。但奇怪的是,即便知道数字这么高,很多人还是会硬着头皮上。为什么?可能是沉没成本太高了,投入了时间精力金钱,不考不甘心;可能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害怕,觉得考研是唯一的出路;可能是随大流,别人都在考,我不考是不是就落伍了?各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最终都体现在那个高高在上的报考人数上。
而且,这个数字它还会“波动”。不是说公布出来就不变了,而是大家的理解和解读会波动。一开始看到数字,大家是整体的恐慌。然后就会有“理智”的声音出来分析:别慌,这个数里有多少是炮灰?有多少是跨考跟风的?有多少是没准备好的?数据是要分析的,不能光看表面。于是,大家又开始寻找各种分析帖,希望能从复杂的数字里看到一线生机。从整体报考人数,到某个专业、某个学校的报名人数变化,再到对比往年的报录比,每一个数据点都被拿出来嚼烂了,试图榨取出哪怕一丁点儿有利的信息。
你看,仅仅是一个“考研报考人数查询”,牵扯出来的是多大一个群体,多复杂的情绪。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游戏,它是千千万万个年轻人在面对未来时的挣扎、迷茫和孤注一掷。那个数字背后,是熬过的夜,是掉过的头发,是喝过的咖啡,是忍受过的孤独。
也许,最健康的心态是查了也就查了,知道那个数字,然后把它放在一边,该怎么复习还怎么复习。把精力放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比如每天的学习计划有没有完成,知识点有没有真正掌握,模拟题做得怎么样。而不是整天盯着那个变来变去、说不清道不明的报考人数,让它消耗你的斗志。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谁不想抓点儿什么信息,来填充内心的空虚呢?哪怕这信息带来的更多是焦虑。这可能就是考研这场战役里,一个绕不开的集体“强迫症”吧。
所以,下次你再点开那些页面,想查询最新的报考人数时,不妨问问自己,查到了又能怎样?是能让你多背一个单词,还是能让你多理解一个公式?或许不能。但我们还是会查,因为那里面,有我们害怕的影子,也有我们渴望的微光,即使那微光,可能只是海市蜃楼。而那些数据,就那么静静地躺在某个角落,任由无数双眼睛焦灼地盯着,解读出万千种不同的心情和命运。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