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它不像北上广那些动辄就高楼林立、现代感爆棚的校园,农林大学,它就是扎扎实实地长在这片土地上。你走在校园里,能感觉到那种农业、林业带来的生命力。不是死气沉沉的砖头水泥森林,而是活生生的、会呼吸的。路边的芒果树,季节到了会掉果子,一不小心就砸你脑袋上;图书馆前的草坪,夏天总有人铺个垫子看书,或者干脆躺在那儿,旁边就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花草,虫子嗡嗡地唱着歌儿。
教学楼的名字也透着一股子质朴劲儿,什么明德楼、拓荒楼,听着就跟这学校的根儿似的,深深扎进地里。里面的教室,有些还保留着老旧的风貌,木质地板走上去咯吱咯吱响,电风扇慢悠悠地转,吹出来的风都带着一股子书本和陈年的味道。但也有新的,现代化的实验室,摆满了各种精密仪器,一看就知道,这地方虽然“土”,但骨子里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在科研上较真儿着呢。
我有个朋友就在这儿读的林学专业,听他说起他们的课程,什么树木分类学、森林病虫害防治,感觉离我的世界特别远,可听他讲得眉飞色舞,说在野外实习,顶着大太阳爬山,认识各种树,辨别鸟鸣,感觉自己就是个现代“李时珍”。他说,林业不是你想象中那种“种树”那么简单,它关乎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关乎我们能不能呼吸到干净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这所学校做的事情,远比表面看到的要重要得多,它是真正在给这个世界“打底子”,给未来“铺路”。
再说农业,那更是福建农林大学的看家本领。福建这个地方,山多地少,但气候好,特别适合发展特色农业。茶、果、菌、蔬,哪一样不是福建的宝贝?学校里那些研究员、教授们,就整天跟这些打交道。他们研究怎么让茶叶更香,怎么让水果更甜,怎么让菌类产量更高。听起来可能枯燥,但你想想,我们每天吃的东西,有多少跟他们的辛勤努力有关?他们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搞理论,而是真的下田地,进大棚,跟农民伯伯一起蹲在地里,解决实际问题。
校园生活呢?那是另一番景象。刚进校门那会儿,最让人惊叹的就是食堂了。农林大学的食堂在福州高校里是出了名的“好吃不贵”,选择还多。从传统的闽菜到各地风味,应有尽有。尤其是那道红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配上热腾腾的米饭,简直是人间美味。那时候,食堂里总是挤满了人,大家端着盘子找座位,说说笑笑,充满了烟火气。这种烟火气,我觉得特别重要,它让学校不只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更是一个生活的地方。
学生们呢,来自五湖四海,口音南腔北调,聚在一起,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有穿着朴素、一看就是从田埂上走出来的,也有时尚前卫、充满个性的。他们在图书馆里一起为了考试挑灯夜战,在操场上挥洒汗水,在社团活动里释放创意。我记得有个朋友,参加了学校的辩论队,平时看着挺腼腆一个人,一站到辩论台上,立马像变了个人似的,逻辑清晰,妙语连珠。这就是农林大学的魅力吧,它能包容各种各样的人,也能激发人身上潜在的光芒。
学校的历史也很长,农林大学是由以前的福建农学院和福建林学院合并而来的,再往前追溯,它的根可以到1936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经历过战火,经历过时代的变迁,它就像一棵老树,虽然枝干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但根基却扎得越来越深。这种厚重的历史感,不是靠几栋老建筑就能堆砌出来的,它是融在学校的气质里,融在每一代农林大学人的血液里。
有时候走在校园的小路上,看到那些埋头苦读的学生,或者是在试验田里忙碌的老师,会觉得挺感慨的。他们或许没有光鲜亮丽的背景,或许做的不是那种一鸣惊人的“大事业”,但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耕耘,为农业、为林业、为这个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种踏实、朴实的精神,我觉得是福建农林大学最宝贵的财富。
当然,学校也有它的小毛病,比如有些设施可能不够新,比如去市区有点儿远,比如有时候信号不太好(哈哈)。但这些小瑕疵,反而让它显得更真实,更接地气。它不是一个完美的象牙塔,它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温度的地方。
我觉得福建农林大学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土”气,但这“土”不是落后,而是一种扎根土地的生命力。它不是在追逐潮流,而是在坚守和传承。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不是那种西装革履、满嘴金融术语的“精英”,但他们懂土地,懂植物,懂生态,懂怎么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在今天这个越来越浮躁的时代,这种“懂”,这种贡献,我觉得是无比珍贵的。
所以,下次你提到福建农林大学,别只看到它的名字里有“农林”俩字,就觉得它“土掉渣”。停下来,去感受一下它的绿意,尝尝它食堂的美食,听听它的历史故事,看看它的师生们是怎么一点一滴地改变世界。你就会发现,这所隐藏在福州城郊的大学,有着它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傲骨。它是真的在做事儿,在做那些最基础、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事儿。而这,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