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后来琢磨啊,这问题出在哪儿?光靠耳朵听,眼睛看,手写写,太 被动 了!知识点像一盘散沙,没个 系统,没个 结构,怎么可能记得牢,用得活?得想个法子,把这些散沙给“粘”起来,串成串,织成网。
这时候,脑子里就蹦出了 思维导图 这玩意儿。一开始我也没太当回事,不就画圈圈连线嘛?幼儿园小朋友都会。结果一试,嘿,别说,真香!
拿词汇来说吧,五上单元主题挺明确的,比如第一个单元讲人物(Unit 1 My new teachers and new friends)。以前的做法是把单词表拿来,good啊,kind啊,strict啊,funny啊,一个个抄,一个个背。枯燥!而且容易混。用了 思维导图 呢?中心主题就写 Unit 1。旁边第一根枝条伸出去,写 Teachers。这枝条下再分叉:Ms. Smart (English teacher), Mr. Strong (PE teacher)。 Ms. Smart 这个叉再往下,引出形容词:kind, friendly。 Mr. Strong 呢?funny, strict (虽然是PE老师,可能也挺严厉的哈)。再另一根主枝条写 Friends。下头分叉:Amy, Sam, Chen Jie。Amy 下边形容词:quiet, shy。Sam 呢?active, helpful。Chen Jie 呢?smart, diligent。这样一来,所有的 词汇 就不是孤立的了,它们有了 联系,有了归属。孩子画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整理、在思考:这个词是形容谁的?跟哪个主题相关?画完一看,一整页纸,人物、他们的特点清清楚楚,像一张小小的关系网。脑子里的东西,也就跟着这张图理顺了。而且,自己动手画,那个印象啊,比干巴巴地看强太多了,感觉知识是“长”在纸上的,也是“长”在脑子里的。
再说到 语法 点。五上会学现在进行时,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玩意儿,概念不难,但动词变位ing,前面加be动词,搞不好顺序就错,be动词到底用am/is/are又得看主语。乱!用 思维导图 怎么整?中心主题:现在进行时 (Present Continuous)。第一根枝条:形式 (Form)。下分:主语 + be动词 (am/is/are) + 动词ing + 其他。 be动词这个叉再细分:I → am; You/We/They → are; He/She/It → is。动词ing这个叉呢,可以列出一些常见动词的ing形式规则:run→running (双写尾字母), swim→swimming, write→writing (去e加ing), play→playing (直接加ing)。第二根枝条:用途 (Use)。下分:描述现在正在发生的动作 (Actions happening now),举例:I'm reading. They are playing football. 第三根枝条:时间状语 (Time expressions)。下分:now, right now, look!, listen!。甚至可以引申一根枝条:注意事项 (Notes),比如动词ing的变化规则总结。一张图,把现在进行时从形式到用法到搭配,都给 结构 化了。孩子画的时候,边画边念叨:“哦,be动词要看是谁在做动作啊。”“原来ing有这么多变法!”那个 清晰 度,绝了。考试前,拿着自己画的 思维导图 看一眼,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复习效率高了不止一点点。
还有那些 对话。课本里的对话挺生活化的,但孩子学了总感觉是别人的。怎么变成自己的?一样用 思维导图。比如Unit 2讲场所和活动。中心主题:Places and Activities。一根枝条:Places (school, park, library, supermarket, cinema)。另一根枝条:Activities (在各个地方能做啥?)。school:study, play on the playground. park:walk, run, fly kites. library:read books, borrow books. 然后把对话里的经典句型串进来: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the... What are you doing? I'm...ing. Can I...? Yes, you can / No, you can't. 这些句型可以单独拉出一根枝条,下面再根据不同的情境(去公园干嘛?去图书馆干嘛?)填充进去。画完这张图,孩子脑子里就有了个框架:碰到问去哪儿,就用那个句型;问在干嘛,用另一个;想申请做某事,又有特定说法。这样再开口,就不会只盯着课本那一句死背,而是知道怎么根据 整体 情况去组织语言了。甚至可以鼓励他们自己改对话,加点内容,画在图上,那个 主动 性一下就起来了。
我觉得 思维导图 之所以好,不光是它把知识 结构 化、系统 化了,更因为它特别 有趣,能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画画嘛,哪个孩子不喜欢?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各种小图标,加些可爱的图画。知识点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变成了他们亲手创造的一张张彩色的画。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度学习和 记忆 加固。每次画,都是一次复习和内化。
而且,这东西特别灵活,没有标准答案。同一个单元,一百个孩子画出来可能是一百种样子,但只要逻辑是对的,能把知识点 联系 起来,就是成功的 思维导图。这种自由度,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被框定的,而是可以探索和创造的。
我看到过孩子因为某个单词老记不住,特意在 思维导图 上把那个词的节点画得特别大,或者旁边画个夸张的图案来提醒自己;看到过他们为了区分两个易混的 语法 点,在图上用不同的线条颜色或者形状来标注;看到过他们对着自己画的 对话 思维导图,跟玩儿偶说英语,那个流利程度,简直惊掉下巴。
当然,画 思维导图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开始可能画得乱七八糟,没关系,慢慢来。大人可以引导,但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画的过程中的思考、整理、构建,才是最有价值的。别怕“画错了”,草稿什么的,都是学习的痕迹。
五上英语,需要背的不少,需要理解的也不少。死记硬背效率太低,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用上 思维导图 这个工具,它能帮助孩子看到知识点之间的 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 体系,变被动记忆为 主动 构建。学习过程变得可视化、 有趣 化,孩子自然也更愿意投入。
所以,真别小看这张看似简单的图。它是把零散知识点串成项链的 线,是构建英语大厦的 骨架,是让孩子爱上整理和思考的 魔法棒。如果你家孩子正在为五上英语发愁,或者你想找个方法帮他更高效地学习,强烈建议试试 思维导图!看看孩子是怎么用它把那些绕口的单词、拗口的句子、模糊的 语法 点,一点点理顺、消化、变成自己东西的。那感觉,真的挺棒的。不信?你画一张试试看。亲身体验了,才知道这玩意儿的 厉害。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