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琢磨着,一般三年级上册的54页,内容应该不会太难,多半是些简单的单词、词组,或者一两个小对话,最多再来个三五行的极简短文。可就是这些看着简单的东西,要让孩子读出个样子来,真得费点心思。
先说这单词吧。你看书上印着的,apple,banana,cat,dog……旁边可能还配着图。孩子们认图容易,可让他们对着字母拼读,或者听到声音模仿,这就开始分层了。很多孩子,对着字母就发懵,比如那个“th”,舌头到底放牙齿里还是牙齿外?一开始读成/s/或/f/太常见了。这页上如果出现了带这些音的词,那绝对是个挑战。怎么读?首先,别指望孩子一看就会,多半得听。书配套的音频,或者老师、家长标准的发音示范,比啥都强。一遍不够?那就十遍,二十遍。得让耳朵先熟悉那个声音,再让嘴巴去模仿。别光看书上的字母,那只是符号。声音才是魂!跟读是王道,像小鸭子跟着老母鸭一样,一步不落地学。别怕模仿得不像,一开始都是跌跌撞撞的。关键是要开口,得让孩子的嘴巴肌肉记住那个感觉。还有,别急着让他们死记硬背拼写,三年级,能看着单词图个大概意思,然后读对发音,这就算成功了一大半。有的书会引入一点点自然拼读的苗头,比如cat,教孩子C发/k/的音,a发/æ/,t发/t/,然后连起来。如果54页有这样的设计,那更好了,顺着老师的思路,带着孩子拆解着读。这比死记硬背强,至少让他知道,哦,原来这些字母在一起是发这个声儿。
再说说句子。书上可能是:This is an apple. I like bananas. Hello, Tom! Goodbye, Lucy! 看着挺简单,可光把每个单词读对了还不够。怎么读句子,得有语调,得有节奏。你看大人说话,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有强调的地方。孩子读英语句子,一开始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平!就像机器人报站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没有感情,没有高低起伏。比如"Hello, Tom!",标准读法,“Hello”有个下降再上升的调,“Tom”降调。孩子可能就读成“Hello.(平) Tom.(平)”。这时候,家长或者老师就得做个示范。夸张点没关系,把那个语调、那个重音读出来。让孩子模仿,“跟着我读,Hello~ Tom↘!” 像唱歌一样,带着他感受句子的旋律。读问句,比如Are you happy? 语调得往上扬。陈述句,一般往下降。这都需要反复的听和练。读句子的时候,最好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一边读,一边脑子要转:哦,这是在介绍一个苹果,这是说我喜欢香蕉。理解了意思,读起来才会有感觉,才不会那么生硬。这就像咱们说中文,你知道你在说什么,说出来的话才有情感。
如果54页有个小对话,比如A问:“Hello, Tom!” B答:“Hello, Lucy!” A再问:“How are you?” B答:“I'm fine, thank you.” 这种小对话,怎么读才能生动?光把单词、句子读对还不够,得演出那个味儿!可以让孩子试试角色扮演,你演Tom,我演Lucy。读“Hello”的时候,表情得是打招呼的样子;读“How are you?”的时候,语气得是关心的样子;读“I'm fine, thank you.”,得有点精神头。这样一来,读就不再是单纯地发出声音,而是带有了情境和情感。这是培养孩子语感的重要环节。语感这东西,很玄妙,但它确实存在。多听、多读、多模仿地道的发音和语调,语感慢慢就出来了。
当然,读英语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最常见的,孩子害怕出错,尤其怕在同学面前读错被笑话。或者看到不认识的单词就卡住,不敢往下读。这时候,大人就得有点耐心,多给鼓励,少批评。读错了没关系,再来一遍。结巴了没关系,慢慢读。关键是让孩子愿意开口,敢于尝试。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起读,轮流读,或者你读一句,他读一句。把学习变成一种亲子活动,气氛轻松了,孩子没那么大压力。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工具,像点读笔什么的,对三年级孩子来说是个不错的辅助。点到哪读到哪,很方便。但不能完全依赖它。点读笔读出来的发音虽然标准,但它是机器声,没有情感,没有交流。最好的发音老师,还是真人。老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和指导至关重要,他们的发音、语调、节奏,是孩子直接模仿的对象。家长自己如果英语还可以,也可以多给孩子做示范。就算自己发音不是特别标准,那种陪着孩子一起学、一起读的氛围,对孩子也是一种巨大的支持。
说到底,三年级英语上册54页怎么读,读的不仅仅是那一页的内容,读的是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开口说英语的自信,是未来能用英语交流的基石。别小看这一页,读好了,孩子觉得有成就感,下一页、下下页,他都愿意去读。如果一开始就因为读不好受挫,那后面想再拉起来可就难了。所以,在这一页上多花点时间,多用些方法、多尝试些技巧,让孩子爱上读英语这件事,这比啥都强。让书本“活”起来,让声音“飞”出来,让孩子在读中感受英语的乐趣。这页,读的不是死知识,读的是未来的可能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