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贵州中医药职业学校
贵州中医药职业学校
0人回答
11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8 11:39:04
188****3100
2025-05-18 11:39:04

我啊,当年就是被家里“赶鸭子上架”弄进去的。没啥远大抱负,就知道家里老人信这个,觉得这是个“稳当”的路子。那时候的贵州,还没像现在这样“火”,中医药这行当,在年轻人眼里,有点儿老气横秋。可一旦你真踏进那个门,吸进第一口弥漫着草药清苦香气的空气,好像有些东西,就开始在你心里,一点点,生根发芽了。

学校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老校区,带着点儿岁月的沉淀感。砖墙上爬满青藤,夏天的蝉鸣声能把你耳朵炸聋。新校区,那会儿正建得热火朝天,总是一股子水泥灰味儿夹杂着挖掘机的轰鸣。我们大多数时候,还是泡在老校区那几栋老楼里。最喜欢的是后面的那个药圃,说是药圃,其实更像个小小的植物园。里面种着各种叫得上名字叫不上名字的药材,黄连当归金银花板蓝根……嗯,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藤蔓和草。上实践课的时候,老师会带着我们去认。记得有位姓杨的老师,他眼睛细细长长的,一笑起来就眯成一条缝。他不用书,就拽过一棵草,搓搓叶子闻闻味儿,就能给你讲上半天,这东西长在哪儿,有什么用,甚至还能扯出几个古人的小故事。他讲的东西,比课本生动多了,像是直接从土里、从历史里长出来的。跟着他,才知道原来那些干巴巴的药材名字背后,有那么多活生生的故事和智慧。

当然,学习过程,那叫一个“苦”。中医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这些东西,当年啃起来,感觉脑子都不够用。不像学数理化,有明确的公式和答案。中医更像是一种“悟”。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看,可能都有道理,但高明的医生,就是能抓住那个“神”,那个别人看不见的“气机”。我们那时候,宿舍夜谈,经常聊到头大,觉得这玩意儿太玄乎了,摸不着边。背书就更别提了,《药性赋》、《汤头歌诀》,死记硬背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理解,是融会贯通。多少个晚上,就着台灯,在那些繁体字、拗口的句子里打转,感觉自己像个老古董。

但也有意思的时候。比如实验课,看老师亲手炮制药材,那个过程,有点像炼金术士在捣鼓什么神秘药水。药材在锅里翻炒,变色,散发出不同的香味,甚至有些,会发出奇异的声音。那种从原始植物变成治病救人的药物的过程,特别神奇。还有针灸推拿课,刚开始互相练习,没轻没重,常常把同学按得哇哇叫。找穴位找半天,找不准,手感不对。可慢慢地,练得多了,指尖好像真能感觉到肌肉的纹理、骨骼的位置,甚至能感受到病人经络里的那种细微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这种亲身体验,是光看书永远体会不到的。

学校里的老师们,很多都是从临床一线退下来的老专家,或是常年从事教学研究的学者。他们身上,有种沉静的气质,不浮躁。讲课的时候,不一定字字珠玑,但总能冷不丁冒出一些特别精辟的观点,或者分享一个他们亲身经历的病例,让你醍醐灌顶。记得一位教内科学的老师,总喜欢讲病人故事。他讲一个病人,症状多复杂,怎么误诊,最后他怎么一点点理清思路,用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方子,却收到了奇效。听他讲,仿佛看到了一个侦探在破解谜案,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那种对病人细致入微的观察,真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医者的态度,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一种对传统文化传承责任。

再说同学。天南海北的都有,但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点,骨子里对中医药是认可的,甚至带着点儿朴素的信仰。大家一起啃那些“天书”般的经典,一起在药圃里捉虫子(开玩笑,但真的会去观察),一起在实训室里笨拙地练习。那种同甘共苦的劲儿,特别纯粹。有人家里几代行医,耳濡目染,对很多东西天生敏感;有人纯粹是兴趣,一头扎进去,学得比谁都深;也有人像我,稀里糊涂进来,但慢慢也被这种古老的智慧所吸引。大家背景不同,但目标都是一样的——将来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人

说实话,当年毕业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儿忐忑的。中医药这条路,不像西医那样有标准化、流程化的体系,很多时候更依赖经验和悟性。而且社会上对中医的看法,也褒贬不一。有人奉若神明,有人嗤之以鼻。但学校给了你一个根基,一个方向。它让你明白,这门学问,不是江湖骗术,而是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智慧的瑰宝。它教你如何思考,如何观察,如何用一种不同于西医的整体观去看待人的健康疾病

离开学校很多年了,但偶尔梦里,还会回到那个地方。梦见自己在药圃里,闻着混杂的药草味儿;梦见在教室里,听着老师带着地方口音的讲解;梦见和同学一起,为了背不出《伤寒论》的条文而抓耳挠腮。那些日子,苦,但也充实。它在你身上烙下了印记,让你在未来的路上,多了一种看待世界、看待生命的角度。

贵州中医药职业学校,它也许没有光鲜亮丽的牌子,也许不像顶尖大学那样名声在外,但它就像贵州大山里那些不起眼的药草一样,默默地,把一种宝贵的知识精神,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让中医药火种,在这片土地上,在这群人心中,继续燃烧下去。每当看到有校友在外面独当一面,或者听说学校又有了什么新的发展,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母校的情结,也是对这份事业的朴素敬意。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校,更像是一个起点,一个印记,一段无法磨灭的青春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