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然后,你就去想申论。那个“申论答案”。每每看到这个词,脑子里条件反射蹦出来的就是:模板、套路、八股。领导重视、政策支持、加强引导、完善机制、提高意识、形成合力……哎呀,是不是已经觉得耳朵都要起茧子了?这些词儿单个拎出来都没毛病,搁一块儿,尤其是一股脑堆上去,怎么就那么没味儿呢?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光滑是光滑,规整是规整,可就是没有灵魂,没有那个写字儿的人独特的印记。
你说,要是把一篇江城日报的精彩短评,拿来做申论题,会怎么样?考什么?怎么答?难的恐怕不是让你复述短评说了啥,也不是让你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标准框架去填充内容。真正的挑战,在于你能不能写出那种短评的味儿。那种洞察,那种态度,那种文字的张力。
申论答案,往往追求的是“全面”。要把问题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原因要挖深,对策要周全,意义要拔高。这当然重要,考试嘛,总要考你思考问题的完整性。但问题是,“全面”常常被异化成了“泛滥”和“空洞”。一个问题,写原因,能写出十八条,但哪一条是你真正触动、真正理解的?写对策,能列出甲乙丙丁,但哪一条是你觉得真正切中要害、真心觉得管用的?
短评不一样。它往往抓大放小,甚至以小见大。一个街角的小摊,一个窗口的排队,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它能从这些寻常处,看到不寻常的社会肌理,看到人心真实的波动。它不试图把所有枝枝蔓蔓都捋清楚,它聚焦,它凝练,它用最少的字,点亮最关键的那盏灯。
想想申论答卷。有多少时候,我们是在扮演一个“正确”的申论考生?我们努力去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去迎合那个看不见的“标准答案”画像。我们小心翼翼地使用那些被认为是“加分项”的词汇和句式,我们甚至模仿那些“高分范文”的腔调。结果呢?写出来的东西,常常是“正确但平庸”,“周全但无感”。没有温度,没有血肉,没有那种“这就是我想说的!”的冲动和真诚。
江城日报的短评,很多时候是有“我”的。作者的立场、观点、情感,是藏不住的,甚至就是明晃晃摆在那里的。它不像申论答案那样,要求你成为一个匿名的、绝对客观的分析机器。它允许,甚至鼓励你带着自己的思考滤镜去观察世界,去表达判断。一篇好的短评,你读了,能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面对某个现象时的纠结或愤慨。
申论答案里,我们是不是太害怕表达“我”了?害怕观点不够“稳”,害怕措辞不够“ official ”,害怕一不小心踩到“雷区”。这种害怕,阉割了文字的生命力。那些本来可以在字里行间跳跃、能激起读者共鸣的灵气,就这样被层层叠叠的“套话”和“官样文章”给捂死了。
如果申论答案能学一点短评的胆气,学一点短评的锐利,学一点短评那种不兜圈子直奔主题的劲头,那会是另一番景象吧?它不应该是简单的要素罗列,而应该是一个有逻辑、有观点、有情感的有机整体。它应该能让人读了,不只是觉得“哦,你把该说的都说了”,而是能让你觉得“嘿,这个人想得不一样!”或者“是啊,就是这么回事!”
当然,申论和短评的功能不同,要求自然有别。短评是评论,是观点输出,是引发思考。申论是考查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你站在更高的维度,用政策的眼光去看待和处理复杂局面。它需要你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敏感度。这些,短评不一定需要承担。
但是,这不妨碍申论答案去学习短评的那些优点啊!为什么不能在保持规范性的基础上,增加一点人情味?为什么不能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注入一点真诚的关怀?为什么不能在提出对策的时候,展现一点独到的思考和创新的火花?
想象一下,一份申论答卷,开篇不那么模板化,能用一个鲜活的例子或者一句触动人心的描述破题;分析问题时,不只是搬概念,而是能像短评那样,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找到那个最核心、最要命的症结;提出对策时,不只是堆砌那些“加强、完善、提高”,而是能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接地气、有操作性、甚至带有一点巧思的建议;结尾不喊空洞的口号,而是能发出一种有力量的声音,或者留下一个引人深思的余韵。
这样的申论答案,不就是一篇有深度、有态度、有文采的“申论式短评”吗?它既有申论要求的框架和逻辑,又有短评独有的灵魂和温度。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是一个思考者在与世界进行真诚的对话。
所以,我们谈“江城日报短评申论答案”,也许不是要真的把短评改写成申论答案,而是想说,申论答案啊,你真的该学学人家短评是怎么说话的!学学怎么把话说到点子上,怎么把观点说得有力量,怎么让文字活起来,怎么让读者能感受到那个躲在文字后面的、有血有肉的你。
别总想着安全、正确、无懈可击。有时候,一点点锋芒,一点点真性情,反而是最可贵的东西。它证明你不是一个只会复制粘贴的机器,而是一个独立思考、有感知能力的人。
那些在考场里奋笔疾书的我们,那些对着电脑屏幕绞尽脑汁的写作者,是不是都应该想一想:我写出来的东西,有没有一点点短评的影子?有没有那种能抓人眼球、能引发共鸣、能让人觉得“值了”的光彩?
或许,申论的最高境界,就是用申论的规范,写出短评的境界。难,真的很难。但正因为难,才值得去追求,不是吗?别让你的答案,只是一个答案。让它,成为你的声音。让它,有江城日报短评那样的风骨和力量。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