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这就是所谓的“正面”英文,我姑且这么称呼它。它像是城市肌理上的一层装饰,一种符号,有时候也像是迷因,传播得快,但背后的意义可能被稀释到近乎于零。这层英文啊,很多时候就像一层油漆,光亮,吸引眼球,但你凑近了闻闻,没啥味道,甚至有点刺鼻的化学感。它高频出现,却往往浅薄得可以。它可能来自机器翻译,可能来自某个设计师的凭空想象,也可能,干脆就是为了“显得国际化”而硬塞进去的。你看着它,可能认识每一个单词,但合在一起,就是一头雾水,或者,啼笑皆非。
你别以为这层“正面”就真的没用。它无孔不入,在潜意识里告诉你:英文很重要,很高大上。它构建了一种氛围,一种滤镜。让你觉得,沾点儿英文边儿,就好像跟世界接轨了似的。你看那些商品,名字里带点儿英文,仿佛就洋气了许多,价格也敢往上提一提。这是一种心理暗示,一种营销策略,利用的是我们对英语作为全球强势语言的某种崇拜或者说不自觉的认同。它成功地把一种工具变成了一种图腾,一种象征。
但真正的“背面”呢?那可不是几句印在衣服上的废话能概括的。那扇门,推开了,外面是另一个世界。浩瀚的信息海洋,各种观点碰撞,那些最前沿的思想,最新的技术,往往都先用英文表达出来。你不懂英文,就像是错过了一班又一班开往未知精彩的列车,只能在原地张望,听别人转述二手的风景。它不仅仅是语言,它是通往知识、文化、机遇的密钥。那里面有莎士比亚的灵魂低语,有现代科学的理性光辉,有网络社区里各种奇思妙想的大爆发。掌握了它,感觉世界都向你打开了。
但这扇门可不好推。门槛高着呢。不是看看几件印着英文的T恤就能跨过去的。得下苦功。背单词,背到眼花,背到怀疑人生;抠语法,一个时态一个介词都能让你抓狂;练听力,练到耳朵起茧子,听广播听新闻,从云里雾里到模模糊糊再到似乎懂了点啥;练口语,张嘴磕巴,发音别扭,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在说话。多少人就在这扇门前望而却步?看着那些地道的表达,那些文化梗,一脸懵圈,觉得自己跟人家的世界隔着十万八千里。那种挫败感,刻骨铭心。
更别提那些话里有话,字里藏刀的交流了。英文世界里的“Yes”,有时候根本不是真的“是”。得听语气,看表情,感受那空气里的微妙。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意思可能差了十万八千里。那些俚语、习语,就像是冰山下隐藏的巨大体量,你只看到水面上那几个孤零零的单词,根本不知道它在暗示着什么,讽刺着什么。这可比认识印在杯子上的“HAPPY”难多了。这是活的语言,有呼吸,有情绪,有历史,有文化。
所以你看,这“正面”的英文,它在那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提醒你有个更广阔但更复杂的“背面”世界存在。对于我们这些在非母语环境里摸爬滚打的人来说,这两种英文的存在,挺分裂的。
有时候看到街上那些错漏百出、驴唇不对马嘴的英文标识,心里会有点犯嘀咕。这到底是谁写的?懂不懂啊?这简直是在玷污这门语言!但转念一想,也许人家根本不在乎懂不懂,要的就是那个范儿,那个国际范儿。功能性?意义?那不重要,形式大于内容。而我们呢?我们吭哧吭哧地背单词,熬夜看美剧,琢磨那些俚语和双关语。想努力够到那个“背面”,想真正理解和使用那种有深度、有力量的英文。想让自己的表达也能精准、也能生动。这种落差,这种目标感和现实的差距,挺折磨人的。
你永远无法完全摆脱“正面”英文的骚扰,因为它已经成了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背景音乐,你听或不听,它都在那里响着。而“背面”的英文,则需要你不断地投入,不断地探索,甚至要改变一些思维方式,去适应那种语言的逻辑和习惯。这是一个漫长的、没有终点的旅程。
也许,这两种英文会一直共存下去。“正面”的继续花里胡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装饰,一种廉价的国际感的贩卖。而“背面”的,则依然是那片深海,等待着少数勇敢或执着的人去探索,去潜入,去发现那真正的宝藏。而大多数人,可能就满足于在海边捡拾那些被海浪冲刷上岸的、已经失去原来棱角和光泽的碎片,以为那就是海的全貌了。唉,这不公平,但这就是现实。而我,还在努力地,笨拙地,学习如何潜水。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