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六年级上册英语书第51页
六年级上册英语书第51页
0人回答
8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7 12:12:34
188****3100
2025-05-17 12:12:34

噢哟,一说“六年级上册英语书第51页”,脑子里立马儿就不是一个冰冷的页码,而是一股子混杂着纸张霉味儿、橡皮屑味儿还有当年教室里那股特有的地板蜡味儿的记忆,腾地一下就冒上来了。那页书,具体内容是啥来着?一下子还真有点儿模糊,就像蒙了一层薄薄的灰。但就是这个页码,像个暗号,把我瞬间拽回了那个晃晃悠悠的下午,可能阳光特别好,也可能正下着不大不小的雨,总之,就是在教室里,翻开那本天蓝色封皮,或者米黄色封皮(记不太清了,版本太多)的英语书,找到了那一页

使劲儿想想…… 第51页,六年级上…… 好像是关于职业或者想去的地方吧?“What do you want to be?” 还是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这么个句型?多半有几张配图,一个穿着白大褂的笑眯眯的医生,一个拿着书本戴眼镜的老师,也许还有个戴着安全帽的工人,甚至可能还有个戴草帽扛锄头的农民?那时候看这些图,特平面,特概念化,觉得医生就是治病,老师就是讲课,工人就是在厂里,农民就是在地里。世界好像就这么简单明了,未来的路好像也就那么几条直线

当时学到这一页的时候,老师肯定会问:“What do you want to be?” 然后点名让大家起来回答。天哪,那简直是小型社死现场。本来英语就磕磕巴巴的,发音不标准,心里紧张得要死。轮到自己的时候,嘴里嘟囔出来的答案,现在想想,真是又可笑心酸。想当科学家?好像太远了。想当老师?天天要管我们这帮皮猴儿,想想就累。想当医生?怕血。于是乎,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安全”的答案,比如teacher,或者跟着前面同学鹦鹉学舌。记得有一次,我们班一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男生,突然声音洪亮地说:“I want to be a… pilot!” 哇,全班都惊了,觉得他好,好有想法。那时候的“梦想”,很多时候不是真的深思熟虑,更像是一种模仿,一种对未来的美好幻想,或者仅仅是脱口而出的一个词儿,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为了不显得自己没追求

再看看旁边可能出现的地点词儿:hospital, school, factory, farm, library, park… 这些词多简单啊,可当时背起来也没那么容易。Hospital,那么多字母,写的时候总是出错;Library,r和l总是犯迷糊。为了记住它们,在草稿纸上写了一遍又一遍,嘴里念叨着奇怪的音节,有时候还得编点儿小故事来帮助记忆,比如“去hospital要挂号(hao hao)”这种现在听来匪夷所思的谐音梗。

第51页,它不仅仅是几个单词,几句对话。它承载着那个年纪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最初认知,带着一点点好奇,一点点胆怯。课本里的世界,总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医生永远是救死扶伤的,老师永远是循循善诱的,公园永远是绿树成荫小孩玩耍的。和我们真实生活里的鸡毛蒜皮磕磕绊绊,完全是两个样子。但正是这种理想化的呈现,给了我们最初的憧憬,让我们觉得,哦,原来世界是这样的,未来好像有好多可能性

学英语这事儿,对我来说,真是个复杂的存在。有时候觉得它枯燥乏味,背单词就像嚼蜡,语法规则绕来绕去,怎么都弄不明白那个谓语动词到底要不要加“s”。但有时候又会因为听懂了课本里的一句简单对话,或者在做练习时蒙对了一道题,而产生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感。第51页的学习过程,估计也大差不差。可能是某节课的内容,老师讲得有点儿快,没完全听懂,课下抓耳挠腮地琢磨;也可能是跟同桌俩人凑一块儿,指着图,磕磕巴巴地你一句我一句练习对话,一边练一边傻笑

那本英语书,现在估计早就不知所踪了。也许躺在哪个纸箱的角落,也许早就被当废品卖掉,变成了新的纸张。可第51页这个概念,却像一个小小的、钉子一样的东西,牢牢地钉在了记忆的某个地方。它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知识,不是什么改变命运的章节,但它就是那么普通,那么日常,却真真切切地存在过,构成了我童年学习生涯的一部分

想想看,当时那个一本正经地说着 “I want to be a…” 的自己,对未来有多少具体的概念呢?对那些职业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需要承担的责任,又了解多少呢?可能根本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哦,这就是一个问题,我得给一个答案。至于这个答案是真是假,以后会不会实现,那是长大以后的事儿了。长大以后才知道,世界可不是课本上描绘的那么几条直线,它是个巨大的迷宫,充满了岔路、死胡同、意想不到的风景,还有时不时的陷阱。那些当年脱口而出的“梦想职业”,有多少真的去做了?或者正在去做的路上?可能寥寥无几吧。大多数人,最后都走向了完全不一样的路,做着当年课本里根本没提到过的五花八门的工作。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课本里的内容可能过于简化,甚至是失真的,但它提供了一个起点,一个让我们开始思考未来,开始接触外部世界的窗口。就像那页关于地点的课文,公园、图书馆…… 这些词背后,是无数真实的场景生活片段。学会了park,下次去公园玩的时候,脑子里就会蹦出这个词,觉得跟书本连接上了。学会了library,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的时候,会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第51页啊,它是六年级上册的中间偏后部分了,意味着一个学期快要过去,小学生活也快要接近尾声了。那种感觉,有点儿期待,因为觉得快要“毕业”了,要进入新的阶段,好像一下子就要变成“大人”了;但同时又有点儿伤感,舍不得朝夕相处的同学,舍不得没心没肺的小学时光。那页书,可能就是在那样的复杂心境下翻开的。书上的每个单词,每个句子,都仿佛吸收了那个季节的光线和那个年纪的懵懂情绪

现在再回想起来,学英语这件事,以及通过英语课本接触到的那些浅显的世界观,它们像是一粒粒种子,在当时毫不起觉地种下,然后在后来的日子里,在不经意间,生根发芽,影响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自己的定位。即使很多具体的知识点都忘了,那种学习的体验,那种翻书的感觉,那种教室里的氛围,那种对未来的初级想象,都成为了构成我们之所以为我们底色的一部分。

所以,第51页,它不是随便一页。它是记忆的信物,是时光的切片。它让我看到那个扎着小辫儿(或者剪着西瓜头)的自己,坐在硬邦邦的木头椅子上,使劲儿想记住 “engineer” 这个单词的拼写,或者小声地跟同桌练习 “I want to be a reporter” 的稚嫩模样。那时候,未来是那么遥远,那么不确定,又那么充满可能。而现在,站在未来的某个节点回望,那页书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仿佛闪烁着一种温暖而又略带伤感的光芒。那段时光,那本旧书,那一页第51页,它们永远在那里,提醒着我来时的路,以及,那个曾经的自己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