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说这现代学制,掰开揉碎了看,骨子里透出来的那个味儿,怎么都觉得跟隔壁老王(美国)家那套有点像。不是有点像,是很像,简直是学了个十足十,从框架到细节,那套逻辑。
想想看,小学、中学、大学,一步一个脚印,这分法,是不是?然后大学里的学分制,修够了学分才能毕业,课程分必修、选修,还有那个眼花缭乱的专业选择,这不都是我们熟悉的吗?再有,各种标准化考试,SAT也好,托福雅思也好,或者本土化后的无数场大大小小的测验、统考,它们可不就是这套系统里的指挥棒?甚至连校园文化里那些社团活动啊,强调素质教育里头“全面发展”的概念,都隐隐约约能看到那边的影子。你不得不承认,这套东西,它有一套逻辑自洽的体系,效率?也许有吧,至少看起来规范。
可话说回来,学了形状,真就学到了精髓?我看未必。人家那边讲究个多元,讲究个个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看似松散的框架里去摸索方向,甚至大学前几年都不用急着定专业,你有时间去试试错。到了咱们这儿,怎么就活生生拧巴成了另一番景象?那个考试的指挥棒,你躲得开吗?躲不开!学分当然要修,但它背后是无数的考试堆起来的,是排名,是竞争,是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超过”别人。
选择?是有选择,给你一堆选修课单子,但谁不是盯着那些“有用”的、能加分的、跟未来就业挂钩的去选?谁真敢完全凭着一腔孤勇去挑那些冷门、只因自己喜欢的东西?那种压力,是无处不在的,不是说美国孩子没压力,但咱们这儿的压力,很多时候更像是一种生存压力,一种阶层固化的恐惧,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壮。它把原本应该充满探索乐趣的教育过程,硬生生变成了军备竞赛。
你看看那些孩子,小小年纪就背着重重的书包,周末穿梭在各种补习班之间,为了什么?为了能在下一次考试里多拿几分,为了挤进更好的学校,为了将来有个看似“光明”的出路。他们的眼睛里,有时候真看不到那种纯粹的好奇和快乐,更多的是疲惫和一种超乎年龄的精明。这难道是“美国学制”的本意?我想不是。我们把它的框架搬来了,却在里面填充了我们自己这片土壤里特有的竞争焦虑和实用主义。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这种标准化的学制,就像工业生产线,试图批量生产“合格品”。它擅长培养那些规规矩矩、能适应既定规则的人,但对于那些“异类”、那些有独特想法、不走寻常路的孩子,它往往是束缚,甚至是扼杀。想想看,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创新,有多少是出自循规蹈矩的“标准件”?
当然,你不能全盘否定它。它确实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至少在理论上)的竞争平台。但它带来的问题,那些压力、那种单一的评价体系、那种对应试教育的过度依赖,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学了人家的骨架,却没有学到人家的灵魂,或者说,这灵魂 transplanted 过来,水土不服,变异了。
所以,你说这现代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它“是”什么?它是一个移植过来的框架,填充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社会现实后,变形成的一个混合体。它既有蓝本的影子,又带着深刻的本土烙印。它高效吗?或许吧,在某些方面。它公平吗?努力在追求,但总有无奈。它能培养出真正有创造力、有个性、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吗?这大概是现在大家都在问,却还没找到答案的问题。
它就是这么个东西,复杂,纠结,让人又爱又恨,身处其中,你只能随波逐流,偶尔停下来喘口气,想想它到底把我们带向何方。未来?谁知道呢。也许它会慢慢调整,慢慢找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也许,这只是又一个转型时期,必经的阵痛。总之,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系统的描述,更像是一个社会的切片,折射着我们的焦虑,我们的期望,和我们的无奈。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