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琢磨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了。第一次看到这概念,是在一本挺厚的书里,翻得我头都大了。什么权责发生制,什么政府财务报告,一堆新词儿,绕来绕去。说白了,以前那套收付实现制,钱进来记一笔,钱出去记一笔,简单粗暴,老百姓大概也能明白个七七八八:哦,今年收了多少税,花了多少钱修路,盖学校。现在这政府会计净资产一来,格局好像瞬间就大了。它不光看现金流,它看你手里到底有些啥,又欠着别人些啥。
手里的“啥”——那些资产,听着就挺硬气。地皮,那可都是真金白银从老百姓手里转过来的,或者直接就归国有;楼啊,桥啊,路啊,公园啊,博物馆啊,学校医院体育馆……清单拉出来,长得吓人。还有那些设备,办公桌、电脑、警车、消防车,甚至部队的飞机大炮(这个可能不全进政府会计,但概念类似)。这些都被估了个价,算进了政府的资产。光看这头,感觉政府真是个巨无霸,家底儿厚实得不得了。尤其是在咱们国家,土地公有制,那土地使用权的价值,一旦评估进去,数字能直接把人眼珠子惊掉。
但别光看贼吃肉,没看贼挨打。负债呢?政府欠的钱,那也是个天文数字。国债、地方债,各种借款,拆迁安置的补偿,没发下去的补贴,还有,最要命的,那些潜在的、远期的负债——比如养老金的缺口。好多人只盯着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钱,觉得欠债就欠债吧,反正国家总有办法。可会计这东西,它得把这些摆在账面上。未来的承诺,今天的账单,都得算进去。而且政府的负债,不像企业,企业破产了,可以清算。政府破产?那影响可就大了,不是闹着玩的。所以这个负债啊,是个沉甸甸的负担,甚至可以说是定时炸弹。
那么,政府会计净资产 = 资产 - 负债,这个结果代表啥?按理说,它应该是个政府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体现?是个财政健康状况的信号灯?数字要是正的,而且越大越好,说明你手里的东西比欠的多,抗风险能力强,未来腾挪的空间大。数字要是负的,或者越来越小,那是不是就得警惕了?日子是不是快过不下去了?
但问题来了,政府的资产,跟企业的资产,能一回事吗?企业手里有个厂房,不行了可以卖掉变现。政府手里一条高速公路,你敢卖给谁?卖了老百姓怎么出行?政府有个故宫博物院,那值钱得没边儿了,可你能把故宫卖了去还债?开什么玩笑!政府资产的变现能力极差,甚至根本就没有变现的可能。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提供公共服务上,而不是市场价值。一条路修好了,方便了大家,但它不是为了卖钱存在的。一座学校盖好了,是为了孩子们读书,不是等哪天行情好卖个好价钱。所以,把这些公共服务型资产用市场估值的方法算进去,再和真金白银借来的负债相减,得出的这个净资产,是不是有点空中楼阁的意思?看起来数字挺漂亮,可一旦真遇到事儿,需要钱的时候,这些“资产”能帮你啥?鞭长莫及啊!
而且,政府会计净资产这个数字,它能反映出政府的效率吗?能反映出公共服务的质量吗?一个地方盖了无数豪华大楼,资产数字可能很好看,净资产也高。但这些楼有没有人用?是不是成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钱花出去了,变成了资产,可这些资产有没有真正转化为老百姓的福祉?净资产高,可能是因为卖地卖得多,但土地卖完了,以后的钱从哪儿来?这数字里,可看不出发展模式是否健康,是否寅吃卯粮。
再想想那些没进账的资产。比如,人力资本。一个高素质的公民群体,是社会最大的财富,政府的无形资产,这怎么算?自然环境,青山绿水,新鲜空气,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一旦破坏了,负债累累,可它在政府会计净资产里体现得了吗?社会和谐,文化传承,这些更是一个政府的宝贵财富,会计报表能写进去吗?写不进去。所以,这净资产数字,太片面了,它只抓住了硬邦邦、能用钱衡量的那一部分,而忽略了太多更重要、更根本的东西。
当然,搞这套新会计体系,初衷肯定是好的。是为了让政府账本更透明,更能体现政府的全貌,而不是只盯着现金流。也是为了让管理者更负责任,知道自己手里有多少家底,又背了多少债,做决策的时候能考虑得更长远,更审慎。净资产的变动趋势,理论上能反映出政府的运营状况和财务风险。这些都是进步。
可我还是觉得,看这个数字,得带着脑子看,得掰开了揉碎了看,得跟实际情况对照着看。它不是万能的,甚至有很大的误导性。一个地方的政府会计净资产数字再漂亮,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交通堵、环境差,那这个数字有什么意义?它不落地。政府的价值,最终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上,体现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上,体现在国家的长治久安上。这些,远比报表上那个孤零零的政府会计净资产数字来得真实、来得重要得多。
盯着电脑屏幕,那个数字依然醒目。它是一个工具,一个视角,但它绝不是全部真相。它背后是无数具体而微的投入、建设、服务,也是无数潜在的风险、责任、承诺。别被数字晃花眼,更要看数字背后的故事,看它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那才是真正值得去关心、去追问的地方。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