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这初二上册的英语,哎,真是段挺“神奇”的旅程。不像初一,好像一切都还是懵懵懂懂地在摸索,初二一上来,感觉难度陡然就上去了那么一截。尤其这语法,哟呵,一般过去时,听起来不就是过去的事儿吗?可真用起来,动词变个样子,还得记什么规则变化不规则变化,别提多闹心了。那时候,为了记住那些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虽然过去分词八上可能还没大范围铺开,但那苗头已经有了,像什么 eat-ate-eaten,write-wrote-written),真是一天天嘴里念念叨叨的,跟念经似的。
然后呢,现在进行时。这个相对来说还算好理解,不就是“正在做某事”嘛。be动词加上动词ing,这个搭配倒是直观。可有时候就容易跟一般现在时搞混,比如看到时间状语“now”,脑子得转一下,是现在进行时。要是看到“every day”,那又是一般现在时。唉,别小瞧这些小细节,考试里专门就逮着你这些模糊的地方下手。
再来,情态动词。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should……这些词,每个背后都藏着不同的语气和用法。can表示能力或者可能性;could呢,可能是can的过去式,也可能是更委婉的请求;must表示必须,语气强得很;should则是应该,带点建议或者义务的意思。这些词后面跟着动词原形,这倒是统一,省了点事儿。但关键是理解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有时候真得琢磨半天。比如问个路,“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就比“Can you tell me the way?”听着要礼貌些。这些“人情味儿”的东西,课本里不会直接告诉你,得靠多听多读多感觉。
词汇量也是个大坎。八上开始,词汇量要求明显增加。不再是animal, fruit这种简单的词了,开始出现一些描述性的、更抽象的词语,比如describe, curious, probably, frequently……有时候一个新单元下来,生词表拉得好长一条。背单词这活儿,真是“苦”并“坚持”着。那时候流行用小卡片,一面写英文,一面写中文和例句,揣兜里,走路坐车都拿出来翻翻。有时候背了忘,忘了背,循环往复,挺磨人的意志。但真能把一个词用活了,比如学到“instead”,知道它表示“代替”,能在句子里说“I didn't go out; I stayed home instead.”,那种成就感,嘿,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
还有构词法,尤其是派生法。什么在词根前面加前缀un-, dis-, non-表示否定;或者在词根后面加后缀-ful, -less变成形容词,-ly变成副词。比如happy变成unhappy,use变成useful或者useless,quick变成quickly。这玩意儿有点像搭积木,掌握了规则,看到一个新词,哪怕不认识,也能猜个大概意思。这可比死记硬背要高效多了,也更有趣。
不定式也是八上的一个重要语法点。to加上动词原形,表示目的、原因或者作主语、宾语、定语等等。比如“I want to tell you something important.”这里的“to tell”作宾语;“It's easy to learn English.”这里的“to learn”作主语。一开始接触不定式,总觉得to后面跟着动词原形这形式有点别扭,好像动词没变位似的。但用多了,就习惯了,知道它是动词的一种非谓语形式,不能独立作谓语。
宾语从句。这玩意儿刚听的时候,脑子都要打结了。一个句子里面套着另一个句子,被套进去的那个句子前面还得加个连词if/whether, that, 或者像what, who, where, when, why这样的疑问词。比如“I know that you are right.”或者“He asked me if I was busy.”再或者“Can you tell me what he said?”特别是在疑问句变成宾语从句的时候,那个语序的变化,主谓要倒过来,简直是“陷阱”重重。记得当时做练习,专门错在这种地方,老师讲了好几遍才算稍微明白点。
再就是介词和介词短语。in, on, at, for, with, about……这些小词,看着不起眼,用错了意思就可能大相径庭。in the morning, on Sunday, at seven o'clock,这些表示时间的介词搭配,得死记硬背。还有表示方位的,in the box, on the desk, under the chair。介词短语用作状语或者定语,让句子变得更丰满。比如“The book on the table is mine.”那个“on the table”就是介词短语作定语,修饰book。这玩意儿,没什么特别的规律,多读、多练、多积累是王道。
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难度也上去了。文章开始变长,句子结构更复杂,生词更多。有时候读一篇文章,读到一半就不知道前面讲啥了,得回头再看。完形填空更是考验词汇、语法、语感综合能力。选项里好几个词长得差不多,或者意思有点接近,得仔细辨别在语境下哪个最合适。那种为了选一个词,反复琢磨上下文,甚至声读出来找语感的感觉,现在想起来都挺有画面感。
听力也是个挑战。语速好像比初一快了那么一点点,口音也开始多样化起来。有时候听不清某个词或者某个关键句,整个意思就跑偏了。那时候为了练听力,除了课堂上的,还会找些英语广播、歌曲来听,虽然可能听不懂多少,但至少让耳朵习惯英语的发音和语调。
总之,初二上册的英语,绝对是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学的东西比初一深了,为初二下和初三打基础。感觉那时候的自己,就像在爬一座小山,一开始挺费劲,时不时想放弃,但咬咬牙坚持下来,每掌握一个知识点,就像向上迈了一步。那些枯燥的语法规则,那些怎么背也背不完的单词,那些总是出错的题目,构成了那段学习时光的主旋律。现在回过头看,会觉得,嗯,那些经历都挺宝贵的,它们不光让我学了点英语知识,更磨炼了我的耐心和毅力。学习嘛,不就是这么回事儿,一点一滴地积累,犯错、纠正、再进步,周而复始。这八上的知识点,每一个都是一块砖,一块块垒起来,才能最终建起一座英语的“高楼”。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只要肯花时间,肯下功夫,总能啃下来。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