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营业外支出属于费用吗
营业外支出属于费用吗
0人回答
3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7 11:56:02
188****3100
2025-05-17 11:56:02

你看啊,我们平时唠嗑,说到“费用”,脑子里立马蹦出来的,大概就是那些为了做生意、为了让公司这台机器转起来必须花的钱,对吧?比如,你得给员工发工资,得交房租水电,得买原材料,得做广告吆喝,这些个,那都是正儿八经的经营费用,或者叫成本,是跟你的主营业务紧紧绑一块儿的。没这些,门都开不起来。

可“营业外支出”这玩意儿,听名字就透着一股子“额外”劲儿。它不像工资单那样按月准时来,也不像原材料采购那样是你计划内的常规动作。它更像什么呢?像半夜里突然冒出来的那种事儿,或者说,是跟你的核心业务没啥直接关系,但又确实让你钱袋子瘪下去一块儿的东西。

你想象一下,一家公司,本来是卖电子产品的。他们每个月辛辛苦苦卖货,进货、仓储、运费、销售提成,这都是营业成本销售费用。行政人员的工资、办公楼的租金,那是管理费用。这些都是“正常”的“费”。它们的目的性很明确:为了赚钱。

但如果这家公司突然因为环保问题被罚了一大笔钱,或者清理报废了一批根本没人要的旧设备,亏了一大笔,又或者心血来潮(或者说,出于社会责任)捐了笔钱出去。这些钱花出去了,没换来对应的商品或服务用于经营,更没直接带来收入。它就是钱没了,对,就是一种损失,一种开销。这笔钱,你说它是为了“经营”花的吗?好像不是。它跟你的主营业务——卖电子产品——之间,隔着好几层呢。这就是典型的营业外支出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营业外支出和那些为了日常运营而花的钱,性质上是不同的。前者带有偶然性、非经常性,或者说,它不属于公司核心的、反复发生的经营循环。后者则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周而复始、必不可少的投入。会计上之所以要把它们分开列示,就是为了让报表看着更清楚明白。你想啊,一个投资者,他想知道你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到底赚不赚钱,是看你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费用)好不好看。如果把罚款、捐款这些跟主营业务没关的支出混到营业费用里头去,那营业利润的数据就不“纯”了,就看不清你老本行到底有多少真本事。把营业外支出单独放一边儿,能让人一眼看出来,哦,这家公司主营业务做得不错,但这个季度利润受损是因为一笔大的罚款,或者是因为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亏了钱。这有助于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风险点

好,说到这里,好像有点偏题了。问题是“营业外支出属于费用吗”?

你看,会计上的费用这个概念,它可不是咱们日常理解的“花钱”那么简单。它是有定义,有范畴的。按照会计准则的说法,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注意,这个定义里有个“日常活动”。我们前面说的工资、租金、水电、销售开销、管理开销,这些都是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它们是典型的费用。它们消耗资源,目的是为了赚取收入,虽然不能保证一定赚到,但这个支出的出发点是为了日常运营。

那么,营业外支出呢?比如罚款、捐赠、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自然灾害损失等等。这些支出,它是不是发生在“日常活动”中?通常不是。罚款不是你日常经营的一部分;捐赠也不是你天天干的事儿(除非你是专门做慈善的公司);处置旧设备亏损,也不是你卖新产品那种日常销售。

但是,营业外支出它有没有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减少?当然有。钱花出去了,无论是交罚款还是捐款,公司的净资产是实实在在减少了的。它有没有导致利润减少?那更是肯定的。利润总额的计算,就是用收入减掉成本费用再减掉各种其他开支,包括这笔营业外支出。它最终是影响净利润的。

所以,你看,从广义上讲,任何能够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影响利润的支出,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经济利益的流出,一种“损失”或者“开销”。从这个层面来说,营业外支出确实符合“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这个结果。

但会计之所以把它跟营业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区分开,恰恰是因为它不符合“日常活动”这个前提。会计准则里,费用通常是指那些为了获取收入而发生的日常性、经常性的经济利益流出。而营业外支出,它更像是一种非日常的损失,或者说,是一种与主营业务不直接相关的支出。

打个比方。吃饭、穿衣、坐车上班,这是你“日常活动”的“费用”。但如果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手机屏幕摔碎了,修手机花的钱,或者突然收到一张交通罚单,这笔钱,它也是你的开销,也让你钱袋子缩水了,但它不是你“日常”的“吃饭穿衣”的费用。它更像是一种“意外”的支出。在公司的账本里,这种“意外”或者“非日常”的支出,就是营业外支出扮演的角色。

所以,你看,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粗暴地说“是”或“不是”。要看你站在哪个角度看。

如果从它对利润所有者权益的影响来看,它确实和费用一样,都是经济利益的流出,都会让公司的净资产变少,让当期利润打折。从这个结果论来看,你可以说它具有费用的性质。它消耗资源,它最终影响了公司的财务表现,降低了利润,从财务上看,它就是一个扣减项。

但如果严格按照会计准则中对费用的定义,特别是强调“日常活动”这个限制词的话,那么营业外支出因为它通常不属于日常活动,所以它不被归类为狭义的费用(即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等)。它有自己独立的科目,自己在利润表里占据一个单独的位置,跟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日常活动相关的项目,是并列且区分开的。

你看,利润表的结构就很说明问题了:

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

减:营业税金及附加

减:销售费用

减:管理费用

减:财务费用

加:其他收益

加/减:投资收益(净敞口套期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等)

营业利润 (看到没?这是日常经营挣的钱)

加:营业外收入

减:营业外支出 (它在这里!在营业利润之后!)

利润总额

减:所得税费用

净利润

这结构清清楚楚地告诉你,营业外支出是在算出了营业利润之后才考虑的,它跟那些为了算出营业利润而扣除的营业费用,是两码事。它影响的是利润总额和最终的净利润,但在性质和来源上,它跟日常的销售、管理、财务活动产生的费用,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我看来,这种区分非常有必要,而且很科学。它就像给你体检,不光告诉你体重身高,还告诉你脂肪率、肌肉含量、骨密度。光知道总的利润不够,你得知道这利润是咋来的,是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营业外支出的存在,有时候是警示信号(比如巨额罚款),有时候是特定事件(比如自然灾害),有时候是战略选择(比如大笔捐赠),但它们都不是公司持续获得收入的“日常”代价。把它们拎出来,报表的使用者才能更清晰地分析公司的经营质量,判断其未来的盈利稳定性。

所以,硬要给个答案,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营业外支出从财务结果上看,具有减少利润的性质,与费用在最终对利润的影响上是一致的。但从会计科目的分类、其发生的性质(非日常性、非经常性)以及在利润表中的列报位置来看,它不属于狭义的费用科目(如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而是利润表中一个独立的损益项目。它是一种经济利益的流出,但这种流出与获取当期收入的日常经营活动无直接、经常性的联系。它是一种“支出”,但与“费用”这个会计概念在范围上有所区分。

有点绕是不是?但这就是会计的精妙之处,也是它的复杂所在。每一个科目背后,都站着一堆的定义、原则和为了分析方便而做的区分。了解这些,你才能真的看懂财报,看懂一家公司那些数字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是风平浪静的日常,还是暗流涌动的波折,抑或是突如其来的意外。营业外支出,就是那个告诉你“意外”和“波折”可能在哪里的小窗口。它不是日常的柴米油盐,它是生活里可能出现的那些意料之外的花销。它花钱,没毛病,但别跟每天买菜吃饭的钱混为一谈。性质不同,影响不同,得看清。你说,这回说明白了吗?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