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苏大,这问题简直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似的,在一些圈子里,总有人时不时地提溜出来问问。尤其高考那档口,或者大学毕业找工作,这个标签的事儿,就特别容易被拿出来掰扯。那么,这所坐落在烟雨江南、园林诗意里的大学,苏大,它到底是985呢?还是211?
咱也别绕弯子,直接说答案吧。苏大啊,它是典型的211大学。而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说,它不是985。对,不是985。这个事实,其实早就板上钉钉了,一点含糊都没有。
你想啊,咱们国家搞那个“985工程”,那是1998年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搞的,全国也就那么寥寥三十几所学校入选,个顶个的都是国内最顶尖的那一批。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包括早些年的哈工大、西交大、国科大等等,反正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这些学校,基本就是当年大家挤破脑袋想进的金字塔尖儿。
再说说“211工程”,那是更早一些,1995年启动的,为了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个范围就广多了,全国大概一百多所大学是211。它们也是国家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的,实力当然也都很强劲,是国内高等教育体系里的中坚力量。
所以,苏大,它就是在这个211工程里头的。自打211工程启动,它就是其中一员,而且地位挺稳固的。至于985,抱歉,从一开始就没在那个名单里。
可为啥总有人会把苏大跟985扯一块儿呢?甚至有时候会产生“是不是985”的疑问?我觉得吧,这事儿挺复杂的,几个原因搅合在一起。
首先,苏大这学校,实力确实不俗。别看它只是个211,但在很多方面,它在211里头绝对算是“第一梯队”的,甚至在一些学科、一些指标上,能跟部分985掰掰手腕。你想,它坐落在苏州,苏州是什么地方?那是经济发达、人文荟萃、富得流油的金贵地界儿!地方政府对苏大的支持力度,那是相当可以的。钱多,硬件就好,师资引进也有优势。而且苏大底子厚,它是以前的东吴大学跟后来的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等等合并起来的,合并了好几个有历史、有特色的学校,学科门类特别齐全,综合性很强。不像有些大学,可能单科很牛,但整体没那么大盘子。苏大不一样,文理工医艺,啥都有,而且不少专业在全国都有一号,或者说,至少是拿得出手的。比如它的纺织、它的医学(以前的苏州医学院多牛啊)、它的法学(东吴大学老底子),还有这两年搞得不错的材料、化学、临床医学什么的,有些甚至入了新的双一流学科名单。实力摆在那儿,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强”,强到让人觉得它是不是985?这种感觉偏差,有时候就这么产生了。
其次,就是地理位置加成。苏州啊,离上海近,自己在长三角就是一等一的繁华。好地方自然吸引好生源,也能留住好老师。一个学校的地域,对它的发展太重要了。你在一个资源丰富、经济活跃的地方,发展机会就是多。苏大占了苏州这个大便宜,它的平台效应无形中被放大了。有时候,人们把对苏州这座城市的赞誉,也一并加在了苏大身上,觉得这么好的城市,大学肯定得是985吧?逻辑上不成立,但情绪上,多少有点影响。
再者,就是信息不对称或者说“想当然”。好多人对大学体系的了解,可能就停留在“好像有985和211这回事儿”上面,具体名单懒得查,或者查了也记不住。听到苏大名字响亮,感觉学校挺大挺有名,就顺嘴一问,或者干脆自己给它“升级”了。我见过不少家长,帮孩子打听学校,一听苏大,觉得挺不错的,就问是不是985,听到不是,还会流露出一点点失望,觉得“啊,怎么不是985啊”。这种基于标签的简单判断,挺普遍的。
而且啊,咱们国家的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曾经确实特别看重这个985和211的标签。招聘会,有的单位明晃晃就写着“只要985/211”,甚至有的只要985。这就导致这两个标签带有很强的身份象征和通行证属性。久而久之,大家潜意识里就把学校分成了三六九等:顶级的985,然后是211,再然后就是普通本科。这种社会认知,进一步固化了标签的重要性,也让那些实力强劲但没赶上985班车的211,比如苏大,在心理上,总会让人产生那么一点点“差一口气”的遗憾,或者,反过来,因为它的实力,让人们觉得它“应该是985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随着这几年国家推动“双一流”建设,情况又有点变化了。双一流,全称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个概念出来后,一定程度上是想淡化甚至取代原来的985和211标签。它更强调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而不是简单地给学校贴个整体标签。在第一轮的双一流名单里,苏大是榜上有名的,它入选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它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临床医学这几个学科,是入选了“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你看,在新的评价体系里,苏大依然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只是换了个说法。这说明苏大的实力是持续得到认可的。
所以,纠结苏大是985还是211,从事实层面讲,很简单,它是211,不是985。但从更深层面上看,这个问题折射出的是大家对高校等级、标签、以及学校真实实力之间关系的复杂认知。人们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985/211——去衡量一所大学,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因为这些标签确实代表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资源投入。但另一方面,它又忽略了大学的多样性,忽略了地域优势、学科特色、以及毕业生质量这些更具体、更有血有肉的东西。
对于准备报考的学生或者找工作的毕业生来说,搞清楚苏大是211但不是985当然很重要,尤其在一些严格看标签的场合。但这不应该是全部。更重要的是看苏大的学科是不是你喜欢的、强的,它的培养模式是不是适合你,它的地理位置你是不是满意,以及你能在那里获得怎样的成长。毕竟,大学四年,乃至毕业后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标签只是一个起点,绝不是终点。
再想想那些没在211名单里,但某些专业照样牛得不行的非211高校,比如以前的湘潭大学、燕山大学等等,它们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一样扛把子。这么一对比,你就更能理解,标签固然重要,但实力和发展潜力更不容忽视。苏大作为一所实力强劲的211,坐拥苏州的资源,学科门类齐全,在很多领域都有深厚底蕴和发展潜力,它绝对是一所值得考虑的好大学。
所以下次再听到这个问题,你可以很确定地回答:“苏大啊?它是211,不是985。但你要真想了解它,别光看这俩标签,得看看它的专业,看看它在苏州这地儿能给你啥。那大学,真不是盖的,实力摆在那儿呢。” 这才是对苏大更全面、更负责任的评价,也显得你懂行,不是只会看标签的“小白”。这问题,其实没那么难,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看到的是事实,再往深了看,是整个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和人们的复杂心态。而苏大,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在211的序列里,散发着它独特的光芒。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