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中北大学图书馆
中北大学图书馆
0人回答
1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7 11:22:52
188****3100
2025-05-17 11:22:52

说起中北大学图书馆,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那栋楼有多高,或者藏书量号称多少多少册这种冷冰冰的数据。真不是。它更像是一个巨大、沉默的老朋友,见证了大学里那些说不上惊天动地、但足够刻骨铭心的日子。

刚进校那会儿,它就那么杵在那儿,带着点老派的庄重感,灰扑扑的墙砖,有点年头了。那时候觉得图书馆就是个借书的地方,或者更实际点,是个蹭空调、蹭座位的去处。谁曾想,后来啊,它成了我的“第二个家”,甚至有时候,比宿舍呆的时间还长。尤其是到了期末周,那简直就是战场,但又是个奇特的、充满同志情谊的战场。早上不用闹钟,生理时钟直接把你拽起来,急匆匆洗漱完就往那儿奔,不是为了抢什么好吃的早餐,就是为了那个学习空间

我最喜欢的是三楼还是四楼靠东边的那个阅览室。那里的椅子不是那种硬邦邦的塑料椅,而是有点弧度、带点软垫的,坐久了不至于屁股疼。更重要的是,那儿的光线特别好,尤其是早上,阳光斜斜地洒进来,落在书页上,落在桌面上,泛着一层暖融的光。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书本的味道,陈年的纸张、油墨混合在一起,再夹杂一点点外面飘进来的植物气息。那种感觉,一瞬间就能把你拉回某种平静的状态,好像所有的焦躁都能在那一刻被熨平。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更多的时候,是低头和各种公式、概念搏斗,或者噼里啪啦敲着键盘赶论文。身边的同学,也是五花八门的姿态,有的正襟危坐,有的趴着像滩泥,有的戴着耳机一脸沉醉,还有的,眼神已经开始放空,明显是电量不足了。那时候,大家互不打扰,却又心照不宣地在同一条船上,那种感觉挺微妙的。

找书也是件趣事。那藏书真是海了去了,有时候你想找一本特别小众的参考书,得穿梭在好几排高高的书架之间,脊背有点凉飕飕的,光线也跟着变暗。手指划过书脊,能感受到纸张的纹理,有的书皮都磨毛了,边角卷起,一看就是被无数前人翻阅过的痕迹。那时候就会想,哦,原来这本书之前也被那么多人 احتاج 了啊?这种无声的连接,挺有意思的。偶尔,会意外发现一本和自己要找的完全不搭边、但封面或者名字特别吸引人的书,随手抽出来翻几页,常常能发现惊喜。那些不是指定书目的阅读,反倒更纯粹,更接近知识本身带来的乐趣,没有考试的压力,只是好奇心驱使。

图书馆不光是看书的地方,它还是个巨大的充电站。物理意义上的充电站,座位旁边有插座简直是救命稻草,笔记本、手机,全指着它续命。精神上的充电站,当你学累了,可以起身去走廊晃晃,看看窗外的景色,校园的绿树,远处的山影,给自己大脑一个短暂的放空。或者去借阅区随便逛逛,翻翻新上架的杂志,看看别人的推荐书单。这些小小的间歇,就像是漫长学习旅途中的一个个服务区,让你喘口气,再重新出发。

说到人,图书馆里的人像是个微缩版的社会。有那种雷打不动、每天最早来最晚走的“神仙”学霸,你总能看到他们固定的身影,带着一种近乎苦行的自律。也有那些三三两两结伴而来,说是学习但更多时候在低语讨论甚至开小差的。还有为了赶一个DDL(deadline)通宵熬夜的,脸上的疲惫藏都藏不住。形形色色的面孔,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学习群像。有时候你看着他们,会觉得大家都挺不容易的,在为自己的未来一点点努力。那种集体的奋斗感,虽然不言语,但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我很喜欢图书馆里那种特有的宁静。不是死寂,而是有背景音的安静。翻书的声音,敲键盘的声音,偶尔低低的咳嗽声,远处空调机的轻微嗡鸣。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声场,反而更能让人集中精神。当然,也总有那么一两个“破坏分子”,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来,或者打电话声音特别大,这时候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投去“注目礼”,那眼神里有无奈,也有那么点看戏的意思。但总体来说,图书馆的秩序是好的,大家都很默契地维护着这份得来不易的宁静

那些在图书馆里度过的时光,是充满记忆的。有成功啃下硬骨头的喜悦,也有怎么也看不懂某个概念的沮丧;有写完论文长舒一口气的放松,也有面对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的绝望。它不只提供了物理上的学习空间,更承载了太多情绪和经历。我记得有一次,为了赶一个第二天就要交的设计作业,在图书馆呆到快关门,外面天都黑透了。整个阅览室就剩下零星几个人,那种孤军奋战的感觉特别强烈。但当最后一笔画完,保存文档的那一刻,抬头看看窗外,校园的路灯已经亮起来,心里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伴随着一种对这座建筑、对这个学习空间的深深依恋。

图书馆也在变。以前有些区域老旧一些,桌椅也没那么舒服。后来装修过几次,增加了不少现代化的设施,比如自助借还机更普及了,电子阅览室的设备更新了,甚至还有了可以小组讨论的研讨间。这些变化让图书馆更实用,更方便了。但有些东西是没变的,比如空气里那种特有的味道,比如书架上那些承载历史感的旧书,比如那种进入其中就自动切换到学习模式的心理暗示。

中北大学图书馆,对我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存放图书的仓库。它是大学生活里一个重要的坐标,一个避风港,一个加油站,一个见证者。它看着我们从懵懂的新生,变成能够独当一面的毕业生。我们在这里汲取知识,在这里思考人生,在这里和自己较劲,也在这里和同学并肩作战。那些书页翻动的声音,那些笔尖划过纸面的痕迹,那些在窗边发呆的瞬间,那些为了一个问题反复推敲的夜晚,全都融进了这座建筑的砖砖瓦瓦里,成了属于我们这一代中北学子的集体记忆。即便多年以后离开校园,再回想起那段日子,脑海里一定会出现它的样子,带着那种温暖的、踏实的、充满力量的宁静。它是中北大学精神的一部分,也是我们青春里无法抹去的一道光。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