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所以啊,找点儿法子把这股劲儿儿、这堆乱麻给疏通疏通,太重要了。别总想着啥“根治”,哪有那么容易?咱们先求个“缓解”,求个“能喘口气儿”。方法嘛,五花八门儿,说穿了,都是在跟自己较劲儿的同时,给自己搭个梯子下来。
最直接的?动起来呗。运动。这个是老生常谈,可它真管用。不是非得跑马拉松或者去健身房举铁,你就算只是在家跟着视频跳个十来分钟,或者下楼溜达一圈儿,让心跳快一点儿,出点儿汗,那种感觉就不一样。身上累了,脑子好像就能歇一会儿。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没那么容易盘踞在你脑子里。我有时候烦得慌,就去江边儿走,不带手机,就走,走个七八公里,走到腿肚子发酸,风吹在脸上,听着水声,心里那些疙瘩好像就没那么硬了。汗水往下淌,感觉像在排毒,不光身体的,也是心里的。
还有一种物理上的释放,简单粗暴——睡觉。别小看它。有时候你压根儿不是因为什么大事儿崩溃,就是因为太!累!了!身体和脑子都报警了。强迫自己关机,睡个昏天黑地。醒来可能问题还在那儿,但至少,你有了点儿力气去面对,没那么绝望了。我以前熬夜,感觉全世界都欠我,看啥都不顺眼,睡饱了再说,很多事情好像就没那么天塌地陷了。
要是觉得身体发泄不够,或者劲儿儿都闷在里面,那就得找个出口往外倒。说话。找个信得过的朋友、家人,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把心里的东西倒出来。有时候,你需要的不是对方给你解决方案,就是需要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听你说,点点头,让你感觉“哦,我不是一个人在承受这些”。光是说出来,把那些含糊不清、搅成一团的情绪变成具体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整理,一种释放。那些藏着掖着、自己跟自己较劲儿的,最伤人。
但不是谁都愿意或有条件开口说。那就试试写字啊。拿支笔,找个本儿,或者打开文档,随便写。日记也好,杂感也好,写诗写小说,都可以。别管语法修辞逻辑,想到什么写什么,写那些让你烦躁的、害怕的、委屈的。把它们从脑子里拽出来,摊在纸上或屏幕上。你会发现,很多情绪写着写着,就没有那么尖锐了。就像把毒素从身体里逼出来一样。我有时候写着写着就想大哭一场,那更好!别憋着!哭不是软弱,是生理反应,是阀门儿。哭出来,真的会舒服很多。眼泪流出来,心里那种干涸、堵塞的感觉会缓解。
对了,发呆也算一种。真的。什么都不想,或者任由思绪飘荡。找个舒服的姿势,看看窗外,看看天,听听雨声。允许自己放空。我们脑子一天转个不停,高速运转,发呆就像让它下高速休息区,哪怕只有十分钟,也是好的。在这种放空中,有时候一些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反而会自己冒出来。
还有那些需要“主动”一点儿的方法,比如设置边界。学着说“不”。这事儿挺难的,尤其是对那些习惯讨好别人的人。但很多时候,你的压力就来源于承担了太多本不属于你的责任或情绪。学着拒绝那些消耗你的人和事,哪怕一开始会有点儿不适应,会内疚,但长期来看,这是在保护你自己,是釜底抽薪的应力释放。你知道,当你硬着头皮答应一个你根本不想去或者没精力做的事情时,那种还没开始就觉得累的压力有多大吗?说“不”的那一刻,感觉就像卸下了一个包袱。
别忘了那些能让你投入、能“转移注意力”的事情。沉浸在爱好里。听音乐,看电影,画画,做手工,侍弄花草,玩游戏。找一件让你能完全投入进去,忘记时间的事情。这种“忘我”,其实是给了你的压力一个暂停键。大脑处理的是爱好带来的愉悦和挑战,那些让你烦恼的事情就被暂时搁置了。等回过头再看,可能也没那么难以承受了。
还有一些小动作,可能不起眼,但积少成多。比如深呼吸。烦躁的时候,感觉心跳快得要蹦出来,试着放慢呼吸。吸气,呼气,慢一点儿,深一点儿。让氧气充满身体,能帮你平静下来。按摩也行,不管是专业的还是自己捏捏肩膀脖子,放松紧绷的肌肉,物理上的放松也能传递到心理上。
说一千道一万,应力释放不是一件一次性的事儿,也不是有个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今天这招灵,明天可能就没感觉了。你需要不断地去尝试,去感受,去找寻当下最适合你的方式。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些微小的改变,比如把手机放下半小时,去阳台看看月亮,或者给自己泡一杯暖暖的茶,都能带来一点点的宁静。
关键是,别忽视那些压力信号。别觉得“忍忍就过去了”。有时候“忍”,恰恰是把弹簧越压越紧。找到你的方法集,像个工具箱一样,里面有跑步鞋,有笔和本儿,有朋友的电话,有你最喜欢的一首歌单,有随时可以发呆的十分钟。轮流用,组合着用。
最后,我想说,承认自己有压力,需要释放,这不丢人。这是在好好爱自己。生活已经够难了,我们得给自己找点儿出口,找点儿光。把那些压在心上的石头,一点点儿地、小心翼翼地、或者干脆粗暴地,搬开一些。别怕试错,也别怕偶尔的失败。这是一场漫长的战役,我们只是在寻找能让自己喘息的片刻安宁。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