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0人回答
4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6 12:14:06
188****3100
2025-05-16 12:14:06

这就是现实,活生生的。嘴上喊着要大国工匠,要弘扬工匠精神,电视里放着技能大赛选手如何技惊四座,看着确实热血澎湃!可真要落到自己孩子身上,或者自己亲戚朋友的孩子身上,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还是那句老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里的“读书高”,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考大学”,“拿文凭”。职业教育?噢,那是给那些“不是读书的料”准备的,是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可问题是,咱们这个国家,真要运转起来,离得开那些手里有活儿、身上沾着油污汗水、脑子里装着真本事的人吗?你看现在,高端制造业也好,日常服务业也罢,喊破天的人才断层,尤其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简直是行业发展的瓶颈!招不到人,或者招来的人只会纸上谈兵,动手能力差得远。一边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挤破头,很多专业学的东西跟市场需求脱节;另一边是工厂里的高级技师成了稀缺资源,一个经验丰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蓝领师傅,工资可能比很多小白领都高得多。这个结构性矛盾,太拧巴了!

国家层面,这些年可没少下力气,政策一个接一个。提什么产教融合,希望学校教育别关在象牙塔里,要跟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搞什么双元制,让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理论,一半时间在企业里真刀真枪地干;技能大赛的层级也越来越高,甚至有些地方拿技能证书也能抵学历、能落户了。这些努力,是真金白银砸下去的,是想扭转乾坤的。

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那股子社会地位上的偏见,不是靠几份文件、几个大赛就能瞬间抹平的。有些职业技术学校自身的建设也参差不齐。有的学校硬件不错,师资也行,真能学到东西;有的呢,说白了,就是个“中转站”,或者干脆沦为廉价劳动力的输送带,学不到核心技术,毕业了还是只能干点儿基础性的、可替代性强的工作。学生的出路,家长的口碑,这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循环。如果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或者工作的社会地位不高,自然就没有人愿意来读,学校就更难发展好,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而且,你想想,很多家长送孩子去读职业学校,是因为考不上普通高中,这本身就带着一种“被动选择”的色彩。孩子心里怎么想?社会怎么看?这些无形的压力,对一个年轻人的人生选择影响太大了。我们总是强调升学率,好像只有上了大学才算有未来,才算人生出彩。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让多少有动手天赋、对学术不感兴趣的孩子,感到迷茫甚至自卑?

我有个朋友,他家孩子就是去了技校,学的数控机床。刚开始家里也别扭,觉得没面子。结果呢,那孩子喜欢捣鼓机械,上手快,在学校实训室里就表现突出。毕业后,进了一家不大但技术很牛的机械厂,从学徒做起,现在已经能独立操作好几台进口设备了,厂里师傅都夸他。虽然不像那些坐办公室的白领光鲜,但他收入不错,最关键的是,他喜欢自己的工作,觉得自己是有用武之地的。你看,这就是一条实实在在的人生出彩的路,不是吗?

但这样的故事,还不够多,不够响亮,不足以彻底改变整个社会的看法。我们真的需要停下来想想:什么叫成功?是不是只有坐在格子间里敲键盘,才算体面?一个能够解决复杂设备故障的技师,一个能把普通食材做成艺术品的大厨,一个能设计并搭建精巧电路的电工,他们的价值难道就比一个写PPT、跑客户的大学毕业生低吗?

振兴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儿,更是整个社会的事儿。需要企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实习和就业机会,需要媒体多宣传那些通过技能实现价值的个体故事,需要家长和全社会改变那种根深蒂固的文凭至上、学历歧视的观念。说白了,是要真正尊重劳动,尊重那些靠双手吃饭、靠真本事立足的人。让职业教育不再是“没办法的选择”,而是“多样化的选择”,甚至是对某些人而言“更优的选择”。这条路,还很长,很艰难,但必须走下去,而且要走好。毕竟,一个国家的强大,最终要靠无数个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的普通人,无论是敲代码的工程师,还是拧螺丝的大国工匠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