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先说这思想品德。别谈什么大道理,就说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吧。路上看到被风吹倒的共享单车,扶不扶?以前可能犹豫,嫌麻烦,现在基本成了肌肉记忆,随手的事。食堂打饭,看到阿姨手抖,多给了不少,是默默吃掉还是提醒?有那么一两次,私心冒头,但最终还是说了声“阿姨,您多给了”。那一刻,心里不是什么高尚,反倒有点忐忑,怕被当成异类。但后来,那种踏实劲儿,真不是多占那口饭能比的。朋友遇到烦心事,哭得稀里哗啦,你明明累得要死,只想倒头就睡,但还是硬撑着,听她絮叨了半宿。挂了电话,虽然身体疲惫,心里却松快了不少,像是卸下了一点自己的重负。这不是天生的高尚,是挣扎后的选择,是一点一滴的坚持,是明知犯错的诱惑在,却努力去克制。我也犯错,也会背后抱怨,也会因为一点小事跟人别扭,甚至心里偷偷嫉妒。我不是圣人。可重要的是,犯错之后,有没有那一点点反思,有没有下次努力做得更好的念头。有没有在看到别人闪光的时候,真心去欣赏,去学习。我觉得,思想品德不是满分试卷,是布满划痕、修正液,但总在努力接近满分的过程。那种对他人的善意,对规矩的敬畏,不是写在纸上的空话,是融进血液里,遇到事儿了,本能地往那个方向偏。
再来说学习。哦,学习。多少爱恨情仇都压在这两个字里。高分当然好,谁不喜欢成绩单上的那一抹亮色?可要我说,学习这事儿,最重要的不是分数,是那股子刨根问底的劲儿,是遇到拦路虎,不绕道、不放弃,非得想办法把它啃下来的倔强。那次,一道物理题,来来回回算了七八遍,每次都在最后一步卡死,挫败感简直要把人淹没。扔下笔,在屋子里来回踱步,抓耳挠腮,感觉全世界都在嘲笑我的愚钝。可就是不甘心啊!又拿起笔,从头开始,一点点推导,终于,在草稿纸堆成小山的时候,眼前亮了!那一瞬间的狂喜,比任何分数都来得真切。这种感觉会上瘾。当然,也有学不进去的时候,盯着书本,脑子里全是浆糊,效率低得吓人。这时候怎么办?硬撑?有时也行,但更多时候,我会选择走出去透透气,或者干脆放空十分钟,回来再战。承认自己的疲惫和瓶颈,也是学习的一部分。挑战那些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就像攀一座不喜欢的山,过程煎熬,但登顶后的风景(哪怕只是小小的进步),那种征服感,真的能重塑你的自信。学习方法嘛,五花八门,死记硬背有之,理解贯通有之,跟同学讨论得面红耳赤有之。没有最优解,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这一年,我学会了更主动地去探索,去提问,去连接知识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
最后说说身体素质。这个,怎么说呢,算是我的“薄弱环节”?以前总觉得,脑子好使就行,身体嘛,凑合。结果呢?三天两头小感冒,一跑步就岔气,上两层楼梯就喘。后来真是被折腾怕了。于是,开始逼自己动起来。从一开始的抗拒、找借口,到后来的咬牙坚持,再到现在的,嗯,享受(偶尔享受)。每天早上的晨跑,一开始简直是酷刑,腿像灌了铅,每一步都跟地面有仇。冬天冷风像刀子割脸,夏天太阳晒得人发晕。无数次想蒙头睡过去。可脑子里总有个声音,再跑一会,就一会。慢慢的,呼吸平顺了,步子轻快了,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变得有力。那种感觉,清醒又充满力量。打球,摔过,扭过脚踝,疼得龇牙咧嘴。可下次还是想上场。跟朋友一起挥洒汗水,那种淋漓尽致的快乐,是在书桌前体会不到的。身体好了,精神状态也不一样了,学习效率都高了不少。健康,真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俗气,却是真理。这一年,我深刻体会到,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未来储备能量。它不像学习那样有明确的分数反馈,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是让你能更好地去面对生活、去成长的基石。
这“三好学生”的鉴定写下来,不是盖棺定论,更不是说我完美无缺。你看,我写了挣扎,写了犹豫,写了不完美。可那又怎样?正是这些不完美,这些尝试,这些跌倒了再爬起来的经历,让这个称号在我身上,不再是冷冰冰的刻度,而是有温度、有血有肉的烙印。它记录了我这一年的汗水、泪水、笑声,记录了我如何努力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未来的路还长,挑战无处不在,但我知道,我会继续朝着那个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