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南京美术院校
南京美术院校
0人回答
8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6 11:54:44
188****3100
2025-05-16 11:54:44

刚踏进去那会儿,感觉整个人都像被丢进了一个巨大的、五颜六色的染缸。老校区啊,尤其是那些老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墙壁上爬满了藤蔓,砖缝里似乎都藏着故事。不像现在好多新学校,亮堂、规整,但也少了一点儿灵魂南艺的老楼,尤其是美术系那几栋,走廊地板吱呀吱呀响,楼道里挂满了学生的作品,有些是习作,有些已经开始冒出一点儿灵气,凌乱、真实。你能闻到纸张、炭条、颜料混合在一起的独特氛围。那时候,时间好像过得特别慢,又特别快。在画室里一坐就是一天,对着石膏像,或者更刺激点儿,对着人体模特,全身心只有眼前的线条、明暗。外面天黑了都不知道。那种专注,纯粹得可怕,也纯粹得让人怀念。

还记得老图书馆吗?呃,可能现在都不一样了吧。以前那个,木质地板,书架高高的,总觉得里面藏着无数秘密。借出来那些泛黄的艺术史书,塞班斯基啊,贡布里希啊,翻得津津有味。旁边是小小的阅览室,总是坐满了人,有人在写生,有人在看画册,安安静静的,只有翻书页的声音。那是理想主义还没怎么被现实浸染的几年。大家谈论的都是创作、风格、流派,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好像随便挥挥手就能画出一片天地。

当然,也少不了那些琐碎的日常。食堂的饭菜,永远是吐槽的焦点,但现在想起来,连那个味道都变得有点儿温暖。冬天的湖边,雾蒙蒙的,几只鸭子在水里游,特别像写意画。夏天傍晚,操场上三三两两的人,有人弹吉他,有人只是坐着发呆。那时候,好像所有人都带着一种天然的“艺术气息”,不是说穿得多特别,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对的敏感,对生活的观察。就算是个看上去很“普通”的学生,可能他的速写本里藏着让你惊艳的瞬间。

离开南艺之后,才慢慢体会到那段日子有多珍贵。那种大熔炉一样的环境,不同系的艺术家们(当时可能还称不上,但内心是朝着那个方向使劲儿的)混在一起。音乐系的、设计系的、电影系的... 大家彼此影响,聊天,碰撞,甚至争吵。那种跨学科的交流,对后来的创作和思考方式影响太大了。它给你一个基底,一个看世界的独特视角。不是所有人都成了大名鼎鼎的艺术家,但南艺给了我们一个共通的印记,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

现在回去看,新校区确实更现代化了,设施更好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高科技的设备。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好事。艺术教育总要往前走。但我心里总惦记着老校区那些弯弯绕绕的小路,那些有裂缝的墙壁,那些积满了颜料污渍的地板。那些痕迹,才是真正有血有肉的证明。证明有人在这里燃烧过热情,在这里经历过迷茫,在这里,一点点地,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

南京这座城市,本身也给南艺赋予了一种独特的底蕴。六朝古都的沉静,梧桐树下的浪漫,秦淮河边的烟火气。这些东西,无声无息地渗透进学校的气质里,也渗透进在这里学习的人的血液里。它不像北京那么强调“中心”,不像上海那么追求“前卫”,它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韵味。这里的艺术,似乎更内敛一些,更注重历史和文化的回响。

当然,南艺也有它的问题,所有学校都有。教学模式啊,学生就业啊,竞争压力啊。这些都是现实。但抛开这些具体的烦恼,仅仅是回想那个地方,那些年,心里就涌上来一种复杂的感情。有怀旧,有感慨,甚至有一点点失落——再也回不去那种纯粹的状态了。

那个地方,它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名字。它是一段时光的容器,装满了梦想、汗水、泪水和笑声。是无数个日夜在画室里与孤独相伴,是和同学在深夜里讨论艺术到面红耳赤,是第一次完成一件自己满意的作品时的狂喜,也是无数次失败后的沮丧。这些经历,就像刻刀一样,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

现在偶尔路过北京西路,看到那个熟悉的校门,心里还是会咯噔一下。那些曾经鲜活的画面,像潮水一样涌上来。走进去看看?也许吧,但又怕看到太多的改变,冲淡了记忆里那个带着滤镜的南艺。就让它留在心里吧,那个有点儿旧,有点儿乱,但充满生命力可能性的地方。那里曾经有过我们,那些带着艺术理想,傻乎乎又拼命的年轻身影。南京美术院校,它不只是个名字,它是我们身体里的一部分,永远。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