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就这么定了?我的徐海啊,就这么要变成另一个名字了?说不上多难过,但那种感觉,就像是老家门口那棵认识了几十年的老树,突然被告知要被砍掉,因为市政规划需要。不是说不理解发展的必要性,也不是说新规划不好,可那棵树啊,它不仅仅是一棵树,它是记忆的一部分,是辨认方向的标志,是夏日乘凉的地方。徐海学院,对我来说,就是那棵树。
多少年了?从我背着那个有点儿沉的帆布包,第一次踏进那个校门开始,“徐海学院”这四个字,就跟我绑在了一起。那时候,它好像还没现在这么“体面”,教学楼有点旧,宿舍也挤,食堂的饭菜永远是那个味儿。但它就是徐海。是那些个在图书馆门前榕树下,被热得发昏的下午,那些个在破旧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的傍晚,它们都刻着“徐海学院”这四个字呢,你知道吗?
改名这事儿,其实早就有风声了,好几年了吧?一会儿说要升格,一会儿说要和谁谁合并,传闻一个接一个。大家伙儿也议论,说改了名,学校肯定上一个台阶,招生就好啦,文凭也硬气了。特别是我们这些毕业的老校友,最关心的就是这个文凭含金量的问题。你说呢,一个“学院”和“大学”,听起来就是不一样,虽然国家不看这个,社会上呢?找工作的时候,简历上写着“某某大学”总归比“某某学院”似乎更容易让人瞟一眼吧?这是实话,别不承认。
所以,当“改名已成定局”的消息出来,第一反应是:“哦,终于靴子落地了。”紧接着,就是一种复杂的、难以名状的情绪涌上来。有点儿为学校高兴,终于朝着那个目标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以后招生肯定更容易,生源质量也许会上来。但同时,又有点儿失落,甚至是抵触。那个陪我走过人生中最重要几年的名字,那个我逢人就说“我是徐海毕业的”的名字,要没了。它要变成一个新的、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名字。
这不光是换块牌子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份认同。想想看,以后回学校,站在新的校门前,看到新的校名,还会不会有那种“我回家了”的感觉?那些学弟学妹们,他们在崭新的名字下求学,他们有他们的骄傲,这很好。但我们的青春,是留在徐海学院的啊。那些泛黄的照片,那些毕业证上的钢印,那些刻在心底的记忆,都属于徐海学院。
他们当然有充足的理由去改名。高等教育竞争激烈,不进则退。升格大学,是很多学院梦寐以求的事情,是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为了给未来的学生更好的平台和机会。这些大道理我都懂,也理解。这是一个趋势,一个必然。从这个层面讲,“已成定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尘埃落定,大家可以朝着新目标前进了。
可我心里总归还是有那么点儿别扭。也许是太怀旧了吧。总觉得有些东西,一旦改变,就再也找不回来了。那种独属于“徐海”的气质,那种在不完美中倔强生长出来的精神,会不会也随着名字的更迭而渐渐模糊?新的名字会带来新的文化、新的气息,这我相信,也期待。只是,能不能在追求“新”的同时,也留住一点“旧”的根脉?
现在,大家都在猜新的校名会是什么。是带上“徐州”两个字,还是用什么高大上的词?网上各种猜测,各种讨论。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理想的名字,或者一个坚决不要的名字。但这些猜测,说到底,也改变不了改名已成定局的事实。最终的名字,会由上面决定,由流程确定,然后公之于众。我们,作为校友,作为曾经或正在这片土地上学习生活过的人,能做的似乎只有接受。
接受这个变化,接受我们的母校即将拥有一个新的名字。接受我们的文凭将和这个新的名字永远联系在一起。接受我们以后说起母校,可能需要加上一句“就是以前的徐海学院”。听起来有点儿像介绍一位改了名字的老朋友,总是要提及她过去的名字,生怕别人认不出来。
但这或许也是成长的代价吧。学校在成长,城市在发展,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变化。徐海学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接下来,将是新的名字去书写新的篇章。虽然心里有那么一丝挥之不去的惆怅,但还是希望,不管名字怎么变,那份教育人的初心,那种踏实做学问、认真育人才的劲头,都能留下来,并且发扬光大。
毕竟,名字只是个符号,真正重要的是这个地方承载的记忆、教育的精神,以及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徐海人(或者说,未来的“新校名大学”人)的未来。已成定局,那就这样吧。深吸一口气,准备迎接那个新的名字,和它即将带来的所有未知。希望它,不负众望。希望它,能让我们这些老校友,以后提起时,也能打心眼里觉得骄傲。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