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它不像country那么具象,country就是个地理概念,一块地儿,有边界线,地图上圈起来的那个。national,它更像是附着在这块土地上,甚至是这块土地上的人心里,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是感觉,是认同,是历史,是集体记忆。
你有没有过那种瞬间?看一场比赛,自家队伍赢了,全场沸腾,吼出来的不是个人的名字,而是national team!那感觉,电流似的,biu一下窜上来,跟你平时为自己高兴完全不一样。那是把几千万、几亿人的心,用一个词儿、一场比赛给拧巴在一起了。你站起来,跟着人群喊,嗓子都哑了,那一刻,你就觉得,嗯,我也是这其中的一份子,我是national的。
或者听国歌。小时候觉得就那么个调儿,得站直了,有点严肃。可后来呢?在异国他乡,忽然听到熟悉的旋律,或者电影里,一个特别燃的场景响起国歌,眼泪就容易下来。奇怪吧?那不是某个个人的歌,那是national anthem。它承载了多少故事,多少牺牲,多少荣耀和屈辱?每个音符里都藏着历史的尘埃和未来的憧憬。它不是随便一段旋律,它是某种集体情感的凝聚,是national精神的具象化。
再想想那些national symbols。国旗,国徽,长城,熊猫……它们也不是空洞的符号。一面旗帜升起,风吹动它,猎猎作响,你看一眼,心里就知道,这代表谁。它是我们这个nation的脸面。它可能不完美,可能上面沾着泥土和汗水,甚至血泪,但它就是我们的一部分。看到它,就想到自己的根,想到那些跟你说着一样语言,经历着差不多生活的人。那种连接感,很微妙,也很强大。
还有那些我们视为“国粹”的东西。京剧啊,书法啊,传统节日啊。这些national treasures,它们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是几千年一点一点攒下来的。里面有古人的智慧,有民族的审美,有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它们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拉扯在一起的无形纽带。你可能不懂京剧,可能不练书法,但你知道那是你的national heritage,心里总归是敬重的。
当然,national这个词,有时候也挺让人头疼的。它后面能接pride(自豪),也能接racism(种族主义)甚至socialism(社会主义)。它能用来团结人心,也能用来制造隔阂和对立。历史上多少冲突,多少悲剧,都跟狭隘的nationalism脱不开关系。把自己的nation捧上天,觉得别人都不行,那种情绪,挺危险的。它容易让人失去理性,看不到更大的世界,听不见不同的声音。所以,这个词像把双刃剑。用得好,是凝聚力;用不好,就是排斥力,甚至是毁灭力。
对我来说,理解national这个词,已经不是字典上那一句“国家的”那么简单了。它掺杂了太多个人的情感体验,集体的记忆印痕,还有对未来的期许和忧虑。它是护照上那个戳,是边境线那边的风景,是你在国外被问起“Where are you from?”时脱口而出的那个名字,是你看到世界地图上那一块特定区域时心头涌起的感觉。
它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是活的,在变化,在evolve。年轻一代对national identity的理解,可能跟父辈完全不同。全球化、互联网,各种文化思潮冲击着传统的界限。未来,“国家”会是什么样?national这个词又会承载什么新的含义?谁知道呢。
但至少现在,当我听到national这个词,我不再只是想到冷冰冰的政治划分。我想到的是人,是故事,是那些共同经历过的时刻,是脚下这片土地,是抬头看到的同一片星空。它是复杂的情感混合体,是无法简单定义的归属感。它不是全部的我,但绝对是构成我的重要一部分。那个英文单词,national,嗯,它比我想象的要weightier得多。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