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说为什么是英文?或许是因为它太普遍,太被强调,太像一块儿敲门砖,或者更像是一座横亘在许多人面前的高墙。每个人都好像被催着,得赶紧翻过去。从小学一年级,不,现在更早,幼儿园就开始哼字母歌;到小升初、中考、高考,英文分儿死死拽着你;再到大学四六级,工作后考雅思托福GRE,或者 simply 为了升职加薪,谁不是被这玩意儿逼得喘不过气?这种大环境,能不让人心急火燎吗?能不让人总想着走捷径、搞速成吗?
于是乎,“拔苗助长英文”的现代版就这么上演了。市面上充斥着各种“三天背完一万单词”、“一个月说一口流利英文”、“X天掌握语法全部秘籍”的课程和书籍。它们精准地抓住了人们想要“快”的心理,许诺你一夜之间脱胎换骨。听听这些口号,多像那个蹲在田里,铆足了劲儿往上拔的宋国人啊!他多希望禾苗“biu”地一下就长高啊,多希望立刻就能看到“成果”啊!咱们现在这些人,不也一样吗?多希望英文水平“biu”地一下就上去了,能轻松看懂美剧、能跟老外谈笑风生、能在考试中拿到高分啊!那种恨不得把知识点硬塞进脑子的迫切,那种对短期效应的盲目追求,简直就是活脱脱的“拔苗助长”翻版。
你看那些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被送去各种“外教一对一”、“沉浸式全英文”的培训班,一周排满,比大人的日程还紧。家长们眼巴巴地看着,总觉得花钱越多、时间塞得越满,孩子的英文就会长得越快、越好。他们买来一堆原版书,孩子还没识几个字呢,就要求他们“听故事”、“磨耳朵”。这是在培养兴趣吗?这是在建立根基吗?不,这更像是在给一棵细弱的小苗,强行架上一个沉重的架子,指望它瞬间变得挺拔。孩子感到压力,感到枯燥,感到无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不是助长,这是摧残!那些被强行拔高的“能力”,缺乏内在的驱动和积累,往往是虚高的,甚至是以牺牲孩子对语言本身的兴趣为代价的。等到再大一点,让他们自主学习,他们可能早就对英文产生了厌恶,避之唯恐不及。禾苗被拔枯萎了,而孩子学习的火苗,可能也被这种功利的“拔苗”方式给扑灭了。
再看看咱们这些成年人。是不是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买来厚厚的单词书,发誓一天背一百个,结果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背了又忘,忘了又背,来回折腾,最后那本书还是崭新的,静静地躺在角落里吃灰。报了线上课,打鸡血似的听了几节,新鲜劲儿一过,各种理由就来了:太忙了、没时间、今天状态不好…… 再然后呢?账户过期了,课程落灰了,英文水平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这种速成的幻觉,就像那个宋国人看到的“长高”的禾苗一样,是短暂的,是假象。因为你没有真正去耕耘那片土地,没有给它阳光、水分和时间,只想着强行改变它的形态,结果只能是劳而无功,甚至适得其反。
语言学习,它是有它自己的规律的,就像禾苗的成长一样。它需要时间去内化,需要反复地接触、使用、犯错、修正。词汇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牢固掌握的,它需要在语境中去理解,去应用,去活化。语法不是一堆冷冰冰的规则,而是一种思维方式,需要通过大量的输入和练习去慢慢感知和掌握。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你想拔高其中一项,而忽略了其他的根基,那就像只拔叶子不顾根一样,能撑多久?
那些真正英文好的人,你仔细观察观察,他们身上有那种被“拔”过的痕迹吗?没有。他们身上流露出来的是一种长期浸润、慢慢渗透的从容。他们可能不是一天背一百个单词的神童,但他们每天都会接触英文,看一篇新闻,听一段播客,看一部电影,和朋友用英文聊几句。他们可能不是一次性搞懂所有语法点的天才,但他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会慢慢感受和模仿语言的结构,在交流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他们的进步,不是那种“嗖”一下的蹿高,而是一种缓慢但持续的向上,像树木年复一年地生长出新的年轮,扎下更深的根基。这是一种长期主义的胜利,是耐心和坚持的回报。
可咱们这个社会,好像越来越缺乏耐心了。什么都要快,什么都要立竿见影。不光是学英文,学任何技能都一样,甚至人与人的交往、情感的建立,都恨不得有个“速配”、“速成”的版本。这种普遍的浮躁,才是“拔苗助长”心态的真正温床。我们忘记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都需要时间的沉淀。一口吃不成胖子,学英文更是如此。它不是一个技能包,下载安装就能用。它更像是一种生命力的培育,需要你投入感情,投入时间,去浇灌,去呵护。
所以,当下次你再看到那些夸张的“速成”广告,或者当你自己又一次心急火燎地想要在英文学习上“弯道超车”时,不妨想想那个宋国人,想想他最后面对满田枯萎的禾苗时,心里的懊悔和无奈。问问自己,你是想做那个拔苗的人,体验一时的虚荣和最终的失望?还是想做那个耕耘的人,享受耐心播种、细心呵护后,禾苗自然茁壮成长的喜悦和踏实?
别再拔苗助长你的英文了。让它慢慢长吧。给它时间,给它空间,给它养分。你会发现,当规律被尊重,当耐心被实践,那些看似缓慢的积累,终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丰盈。而这种丰盈,才是真正属于你的,牢不可破的成长。它不是被拔出来的,而是从你生命里自然地开出来的花,结出来的果。那种感觉,跟看到一堆被拔高的、奄奄一息的禾苗,可完全不一样。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