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来,这弗兰克赫兹实验,当年可是赚足了眼球。不是因为它有多炫酷,恰恰相反,它那种“复古”的、有点笨拙的装置,在那电光火石、理论层出不穷的年代里,硬是像一把钝刀子,把量子世界的概念给实打实地切开了个口子。我记得第一次在物理实验室看到那个装置,心里犯嘀咕:就这?一个玻璃管,里面有点儿水银蒸气,几个电极,再加一堆电源和测量仪器?这玩意儿能证明原子能级是量子化的?听着怎么都有点玄乎。
但实验结果,那可是真金白银地摆在你面前。电流-电压曲线,本来以为会是一条平滑上升的曲线,像欧姆定律那样,电压越高,电流越大呗。谁知呢?它偏不!电流先是慢慢悠悠地往上爬,爬着爬着,“扑通”一下,掉下去了!然后又爬,再“扑通”掉下去。就像爬楼梯一样,爬一段,歇一下,再爬一段,再歇一下。这“歇一下”的地方,可不就是电流“莫名其妙”下降的地方吗?第一次看到那个波峰波谷,真是有点儿说不上来的震撼。怎么会这样?电压明明还在增加啊!难道电子跑到一半,被什么东西“绊”了一跤?
这就是这个实验最妙、最直接的地方了。它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你:能量不是连续的。电子在水银蒸气里头飞来飞去,本来如果能量够高,它是可以肆无忌惮地撞击水银原子的。但弗兰克和赫兹发现,电子只有在能量达到某个特定数值,也就是那个“绊”倒它的电压值时,才会把能量“一股脑儿”地传给水银原子。传了能量的电子呢?它自己就“累”了,速度慢下来,甚至可能被后面的一个叫“反向电压”的东西给挡住,到不了收集极,所以电流就掉了。等电压再升高,电子又有足够的能量去克服那个反向电压,或者积累足够的能量进行下一次“有效”碰撞,电流又上去了。
那个“特定数值”的能量,就是水银原子的第一激发态能量。电子把自己的动能给了水银原子,让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这能量交换,可不是随便给的,得是原子“胃口”合适,能一口吞下的量。这就是能量量子化的直接证据!原子吸收能量,就像坐电梯,只能停在特定的楼层(能级),不能停在楼层之间。弗兰克赫兹实验,就是用电子这个“小探针”,把原子能级的存在给“摸”出来了。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其实挺考验耐心的。首先,你要预热那个玻璃管,让水银蒸气压力稳定,这需要时间。然后,你要一点点地调节电压,一级一级地往上加,眼睛要盯着那个电流计的读数,手还得稳。电压调节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了,曲线没看清就过去了;太慢了,等你调完天都黑了。而且,不同的装置,那个反向电压还得调对,调不好,曲线就可能变形,甚至根本看不到波峰波谷。记得有一次,我们组就因为反向电压没调好,折腾了半天,曲线出来是条直线,当时心都凉了半截。后来老师过来一看,指了指那个旋钮,就那么一拧,奇迹就出现了!曲线像变魔术一样,波峰波谷赫然在目。那一瞬间的惊喜,现在回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这个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它用了低能电子去探测原子结构。高能电子撞过去,原子直接就被电离了,看不出能级的差别。低能电子呢?它“小心翼翼”地接近原子,只有能量恰好匹配原子能级差的时候,才会发生非弹性碰撞。这就好比你用不同速度的小球去撞一个弹簧,速度不对,可能只是擦个边,或者弹簧震一下;速度恰好,弹簧就被压到最底,吸收了所有能量。弗兰克赫兹实验里的电子,就是那些不同速度的小球,水银原子就是那个“量子化”的弹簧。
当然,实验数据出来后,也不是立刻就能“哇塞”地得出结论。你得把电流-电压曲线画出来,仔细分析。那个波峰和波谷对应的电压值,不是随便看看就行。你要找出连续的波谷点对应的电压差,这些电压差应该大致相等。这个差值,就是水银原子的第一激发态能量,用电子伏特(eV)表示。理论上,水银原子的第一激发态能量是4.86 eV。我们的实验结果, usually 会在4.5 eV到5.0 eV之间,有点误差是正常的,毕竟是真实的物理世界,总有些不完美的因素掺杂其中。比如玻璃管壁的电荷积累、电子的初始动能分布、水银蒸气压的均匀性等等,都会影响最终结果。所以,报告里写误差分析那一部分,也不能马马虎虎,得认真对待。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误差来源,可能就是导致你的实验结果跟理论值有偏差的罪魁祸首。
写报告的时候,我喜欢从那个电流曲线的“反常”下降切入。因为这是整个实验最抓人眼球的地方。为什么会下降?为什么不是线性的?带着这样的疑问去探究,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非弹性碰撞和能量量子化的概念。然后再描述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最后是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把你的实验数据跟理论值进行比较,计算相对误差。如果误差大了,别藏着掖着,诚实地写出来,并分析可能的原因。这本身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弗兰克赫兹实验,它不仅仅是一个验证玻尔原子模型的经典实验,它还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让你直观地感受到微观世界的“不连续性”。在那个充满“经典”直觉的世界里,它像一声清脆的耳光,把人们从连续性的思维定势中惊醒。它告诉你,物质吸收或放出能量,就像买东西,只能整份整份地买或卖,不能零卖。这个“整份”,就是量子的概念。
做完这个实验,写完这份报告,感觉对物理的理解又深了一层。那些书本上抽象的理论,通过亲手操作的实验,变得具体、可触碰。虽然过程可能有点枯燥,结果也可能不尽完美,但当你看到那条独特的电流曲线,亲手测量出那个接近理论值的能级差时,那种“原来如此”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这,大概就是物理实验的魅力所在吧。它让你在摸索中,一点点揭开世界的神秘面纱。而弗兰克赫兹实验,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