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第一次来,是夏末。那阵子日照的海边,不像现在这么人挤人,有种刚醒过来的慵懒劲儿。海风混着不知道从哪儿飘来的松针味儿,扑到脸上,凉凉的。学校的大门,说不上气派,但也算周正,就那么立着,门卫大爷眯着眼看着你,你心里有点儿忐忑,有点儿好奇,更多的是一种说不上来的、对未来的茫然。
日照市职业技术学院——这几个字,对我来说,曾经意味着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那时候,心气儿还高着呢,总觉得读大专,好像就矮人一截。可日子就这么推着你走,分数线摆在那儿,家里的条件也摆在那儿。最后,也就来了。没想到,这一来,三年光景,就把我这个半大小子,雕刻出了点儿样子。
校园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有那么几栋教学楼,方方正正的,名字都带点儿励志色彩,什么“明德楼”、“求索楼”。实验室、实训车间,那才是我们这些学技术的人真正的主战场。我记得刚进机电工程系的实训车间,一股子机油味儿,混着金属切割的火星味儿,听着就带劲儿。不像在教室里坐着,听老师讲那些理论,虽然重要,但总感觉隔着一层。到了车间,王老师——我们都叫他老王——大手一挥,“来,这玩意儿今天必须给它装起来,不动手,永远是纸上谈兵!”
老王是个有真本事的人,戴个厚厚的眼镜,说话慢条斯理的,但只要上手操作,那叫一个利索。他常说,“职业教育,就是要学真本事,能吃饭的本事。将来出了校门,人家不是看你文凭多漂亮,是看你能不能干活儿,能不能解决问题。”这话,刚听的时候没觉得多深刻,后来真出去实习了,才明白,字字千金。
那时候,我们系的实践课特别多。什么钳工、铣工、数控机床操作,还有电路板焊接。有时候,手笨,一个焊点怎么都弄不好,要不就是焊歪了,要不就是虚焊。王老师也不骂你,就在旁边看着,等你实在没辙了,他才过来,拿起烙铁,轻轻一点,“看清楚,手要稳,锡要匀。”然后,那个完美的焊点就出现了。魔术一样。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慢慢的,你才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那种从“完全不会”到“好像有点儿感觉”再到“能独立完成”的过程,比拿个高分还让人有成就感。
当然,学院里不止是技术。图书馆也是个好地方,虽然藏书跟本科院校没法比,但专业类的书还是挺全的。那时候没那么多手机玩,下了课,或者晚上没啥事儿,就去图书馆坐着。不一定全看专业书,有时候看看小说,看看杂志,也是一种放松。坐在靠窗的位置,能看到操场上踢球的人,或者傍晚时的天空,云卷云舒。日子就这么静静地流淌过去。
宿舍生活,那更是五味杂陈。八个人一间,窄窄的上下铺,吱吱呀呀响。夏天热得要命,风扇呼啦呼啦地吹,也解不了多少暑气。冬天暖气倒是挺足的,但空气干燥得喉咙冒烟。半夜有人打呼噜,有人说梦话,有人偷偷摸摸玩手机。但也就是在那样的环境里,你才学会了怎么跟不同的人相处,怎么互相搭把手。晚上卧谈会,从专业课聊到哪个老师的口音,从谁谁谁谈恋爱了聊到对未来的憧憬和迷茫。那时候的友情,挺纯粹的,没那么多弯弯绕。大家都是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这儿,为了同一个目标——学点儿技能,将来找个好工作。
说起工作,就业永远是悬在我们头上的那把剑。学院的就业指导中心挺负责的,经常请一些企业来开招聘会。人山人海的,大家挤在展位前,递简历,听介绍。有时候,面试失败了,心里挺沮丧的。觉得学了这么久,还是不够。但学院的老师们总是在鼓励你,让你不要放弃。系里的老师会根据你的情况推荐工作,带你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给你增加筹码。记得参加省里的数控技能大赛,为了准备那个比赛,连续好几个星期,晚上都泡在实训车间,手指磨破了,胳膊酸得抬不起来。但最后拿了奖,那种感觉,太棒了!它不是一张纸,是能力的证明,是汗水的凝结。
日照这座城市,跟日照市职业技术学院也算相辅相成。我们很多专业,都跟日照的产业息息相关。比如港口类的专业,服务类的专业,还有像我们机电、自动化,很多都能在本地的工厂、企业找到用武之地。学院也跟不少本地企业有合作,提供实习机会。我在一家机械制造厂实习了半年,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手,慢慢能跟着师傅干点儿活儿,再到后来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那段时间,早上六点多就起床,挤公交,中午吃着厂里的盒饭,晚上回到宿舍倒头就睡。累啊,那时候真是累。但也是在那儿,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感受到了自己所学的价值。
学院的生活,不是偶像剧里的光鲜亮丽,更没有本科大学里那种所谓的“自由浪漫”。它更像是一个大型的“技术训练营”。大家的目标都很明确,就是学一门手艺,将来靠它养活自己,养活家人。这里的老师,很多都是从企业里出来的,或者跟企业联系紧密,他们知道现在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的教学,也更注重实用性。课本上的东西,讲完理论,立马就带你去实训。螺丝怎么拧,电路怎么接,设备怎么调试,一步一步教你。可能不像理论研究那么高深,但对我们来说,这才是最宝贵的。
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些课程设置感觉有点过时,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有些设备的维护也不太到位。学生的管理有时候也显得有点儿死板。但瑕不掩瑜吧。你想想,那么多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通过在这里的学习,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找到了工作,改善了生活。这难道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吗?
毕业的时候,没有太多的煽情,大家忙着找工作,忙着写毕业论文(其实更像毕业设计报告)。散伙饭吃了一顿又一顿,酒喝了不少,话也说了不少。抱头痛哭的也有,更多的是互相祝福,然后各奔东西。那时候才知道,原来这三年,早就把日照市职业技术学院印在了心里。不是因为它多牛多厉害,而是因为,在这里,我学会了怎么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学会了怎么面对困难,学会了怎么和朋友一起闯荡。
现在回想起来,在日照市职业技术学院的那些日子,就像一块奠基石。它可能不像光鲜亮丽的大理石,更像一块坚实的、不起眼的石头。它让我站稳了脚跟,让我有底气去迎接后面的风风雨雨。它给我的,不仅仅是那张毕业证,更是那股子动手解决问题的闯劲儿,那种对技术的敬畏和追求。
那年夏天,我带着行李离开了学校,又一次闻到了海风的味道。只不过这次,心里没那么迷茫了,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踏实。日照市职业技术学院,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永远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名字,它是我的青春,是我的起点,是我人生路上一个重要的坐标。那些在实训车间里流过的汗水,那些在宿舍里聊过的天,那些在图书馆里翻过的书,那些在招聘会上紧张的心跳,它们都组成了我的一部分。感谢那段日子,感谢那个地方。它让我成为了现在的我。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