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知道吗?每年一到十二月,空气里好像就多了一种特别的味道,不是冬天的凛冽,而是一种混杂着咖啡、焦虑和某种“不得不”的复杂气息。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那种味道简直浓烈得化不开。它来自哪里?很大一部分,就来自那个悬在无数人心头上的日子——四六级的考试时间。
这个时间点,像个无形的钟摆,精确地提醒着你,那个考试季又双叒叕来了。明明秋裤还没完全焐热,期末考的阴影还远着呢,但四六级,它总是这么准时,甚至可以说,有点“不解风情”。它不等你完全适应冬天的寒冷,不等你消化完双十一的剁手账单,咔嚓一下,日子就定好了,摆在你面前,明晃晃的,带着点不容置疑的威严。
我还记得,以前备考那会儿,一确定考试时间,整个寝室楼都像按下了某个神秘按钮。平时的嘻嘻哈哈瞬间收敛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低沉的、持续的紧张感。图书馆、自习室?嘿,别提了,根本没位子!凌晨四五点的图书馆门口,你可能都能看见排队占座的“勇士”。那场面,壮观得让人心酸。每个人都抱着一摞厚厚的资料,上面可能还压着一本红宝书,或是某个机构的预测卷。
尤其是听力,我的天。走在路上,你都能听到各种口音的英语从别人的耳机里飘出来,sometimes British, sometimes American, sometimes... well, just English trying its best。食堂里,有人一边吃着饭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别误会,那大概率是在背单词或练口语。寝室里,此起彼伏的听力音频,像极了某种大型行为艺术展,展示着人类为了过个四六级能有多拼。那种感觉,就像整个校园都在用一种频率震动,一种叫做“我要过过过”的频率。
当然,每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有那种大神,云淡风轻,好像这考试对他来说就是走个过场,甚至前一天晚上还在开黑。也有那种平时挺浪的,突然到了十二月,像变了个人似的,猛地扎进题海,仿佛要一口气把之前落下的都补回来。更多的是我们这种普通人,不上不下的,心里没底,只能硬着头皮,跟着大部队往前冲。买各种模拟卷,刷各种APP,背那些永远记不住的单词,对着范文练写作,琢磨着那变化莫测的翻译。
那个考试时间定下来的日子,也像是个节点。之前可能还有点佛系,觉得时间还早。但日期一公布,紧迫感立马拉满。你会开始计算,离考试还有多少天?每天要完成多少计划?单词要背几页?听力要做几套?阅读要刷几篇?压力肉眼可见地增长。有时候看着书本发呆,会突然想,这玩意儿真的这么重要吗?为了这几个分数,耗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值不值?但转念一想,哎呀,为了毕业,为了找工作,为了那个证明自己“不那么差”的小纸条,还是得拼啊。
考试当天,又是一番景象。清晨,空气冰凉,但去考场的人流却是热腾腾的。大家脸上都带着点紧张,又带着点故作轻松。考场外面,家长可能比考生还焦虑,踮着脚尖往里望。进了考场,那种肃穆的气氛,笔尖划过答题卡的声音,监考老师的脚步声,都清晰得让人心跳加速。尤其是听力开始前,播放提示语那几分钟,简直比任何悬疑片都让人屏住呼吸。生怕设备出问题,生怕自己一个走神就错过了关键信息。
考完出来,感受也千差万别。有的人信心满满,觉得稳了。有的人垂头丧气,估摸着又要二战、三战。更多的是一种解脱后的茫然,和同学对对答案,发现这个也错了,那个也记混了,心凉半截,然后互相安慰:“没事没事,玄学,说不定就过了呢!”
所以你看,十二月的四六级考试时间,它不仅仅是一个日期。它是一段集体记忆,是一场关于坚持、焦虑、希望和些许无奈的青春仪式。它让那个月的校园变得不一样,让每个经历过它的人心里,都留下了一点点特别的印记。它像冬日里一场必须赴的约,无论你准备好了没有,时间到了,你就得去面对。然后,无论结果如何,生活都会继续,直到下一次,类似的挑战再次悄然而至。但至少,在那个特定的十二月,你为了它拼过,为了它紧张过,为了它,感受了一把大学特有的节奏和温度。那段日子,现在回想起来,好像也不全是苦涩,里面混着汗水,也混着一起奋斗的战友情,甚至还有那么点,以后可以吹嘘的资本,不是吗?那个十二月,那个四六级。永远记得。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