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来20年的数二,哎呀,怎么形容呢?不像有些年份,要么难得让所有人哀鸿遍野,要么简单得让人觉得是不是考错了。那年,感觉有点…阴险。就是那种,你看卷子,好像都会,公式都认识,步骤也能往上套,但写着写着,就感觉脚底打滑,总有地方不对劲。或者算到最后,答案跟自己想的差了十万八千里。
我记得考完那天,走出考场,天阴沉沉的,特别冷。大家脸上的表情都挺复杂。没人大喊大叫说“完了”或者“稳了”,就是一种闷闷的、说不上来的感觉。食堂里,宿舍里,讨论声都压得很低。偶尔听到有人说:“大题最后一步没算出来…”或者“那个应用题,根本没思路!”大家都在默默对答案,对得心惊肉跳。每对错一个空,心就往下沉一点。尤其数二,那可是拉分的大头啊!
你说平均分?我估摸着,应该不会太高,但也绝不会低到离谱。数二这东西,基础好的,再怎么难也能捞点分;基础不牢的,送分题都可能丢。那年,感觉区分度做得挺足的。不是那种一刀切的难,而是那种,让你绞尽脑汁,最后发现,哎呀,差一点!或者,哎呀,原来是这样!
具体多少分啊,我没查过,也没那闲心去查。对我来说,那个平均分就像一个幽灵,你知道它存在,影响着你的命运,但你抓不着,也看不清。它就是悬在大家头上的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考得好的,希望平均分低点,这样自己显得更突出;考得不好的,巴不得平均分高一点,自己也别太垫底。人性嘛,就是这么真实,这么自私。
但抛开这些小心思,你想想,一个平均分背后,是多少人日夜的煎熬啊!多少人在线性代数里迷失方向,多少人在微积分的海洋里苦苦挣扎。刷了多少套模拟题,做了多少本习题集,废了多少支笔。草稿纸堆得像小山,黑眼圈成了标配。数二,它不仅仅是一个考试科目,它是一段经历,一段关于坚持、关于放弃、关于自我怀疑、最终关于破茧成蝶(或者折戟沉沙)的血泪史。
那个平均分,它包含了那些天赋异禀,轻轻松松考一百四五的大神,他们的光芒万丈拉高了整体水平;也包含了那些勤勤恳恳,付出百倍努力,最后也只考了六七十分的普通人,他们的汗水和不易把分数线拉了回来;当然,也少不了那些,可能最后没过线,黯然离场的朋友,他们的失落也包含其中。所以,一个平均分,它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它是无数个活生生的人,在那一年冬天,用他们的笔和脑力,共同书写出来的一部群体画像。
你问平均分?我猜,可能也就七八十分吧?数二嘛,不是文科,再怎么努力,想拿满分或者接近满分,那需要真本事,真灵气。但也不是玄学,只要肯下功夫,吃透概念,多练,八九十分也是可能的。所以,一个平均分,它折射的是整个考数二的群体的平均实力和平均发挥。
现在回过头看,那个平均分高也好,低也罢,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走过来了。重要的是,那段备考的日子,那份坚持的韧劲,那种孤军奋战的感觉,都成了生命里独特的印记。也许当时为了那几分患得患失,为了那个平均分在心里默默比较,但时间一长,那些具体的数字就模糊了,剩下的是那段青涩而又热血的记忆。
20年数二,一个符号,一段往事。它的平均分,是一个谜,也是一个象征。象征着那一代考生的共同奋斗,共同进退。所以,别光盯着那个数字了。想想看,你是怎么熬过那个冬天的?你是怎么面对那份试卷的?你是怎么接受最后那个分数的?这些,才是一个人真正宝贵的东西。至于平均分是多少?嗯,谁知道呢,也许它就活在每个经历过它的人心里吧,形态各异,分量不同。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