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那天,具体是哪天我都记不清了,反正辅导员群里弹出来一条通知,就说那个,那个你们期待已久的……好吧,期待?不存在的。总之,usth智慧学工上线了,要求全体学生尽快下载安装并注册使用。语气挺急的,好像不立刻下下来,明天地球就要停止转动似的。
得,下呗。打开应用商店,输入“usth智慧学工”,搜索。图标还行,蓝底白字,简洁,没啥特色,也挑不出毛病。点击下载。手机屏幕上方出现那个熟悉的小圆圈,转啊转。网速不慢,但心里还是有点儿烦躁。这手机里多少APP了?衣食住行学,个个都要独立门户,占内存不说,关键是很多功能重叠,或者用起来卡卡的,还三天两头弹广告、推消息。这个“智慧学工”,它会是下一个占坑选手,还是真能来点儿不一样的?
一边等着下载,一边脑子里乱七八糟地想着。这名字,“智慧学工”,听着挺高大上的。智慧在哪儿?是能自动帮我规划学习路线,还是在我心情不好时送上一份心理咨询预约?别逗了,我估计八成就是把成绩查询、请假审批、奖助贷申请、违纪通报、宿舍管理这些零零碎碎的事儿,一股脑儿塞进一个壳子里。本来这些事儿散落在教务系统、信息门户、学生处网站、甚至辅导员的QQ微信里,现在说是一站式解决。听着美,但真实体验呢?往往是整合完了,界面更复杂了,原来几步能搞定的,现在得点来点去绕半天。
叮!下载完成。图标乖乖地躺在屏幕某个角落。深吸一口气,点开它。
欢迎页,蓝色的,配几句口号,什么“让学习更简单,让生活更便捷”之类的,陈词滥调。跳过。然后是登录界面,需要输学号和密码。试了试信息门户的密码,果然是通用的。这点儿倒是“智慧”了点,至少不用记新密码。
进去之后,首页是个大杂烩。通知公告滚动播放,我的课表、成绩查询、请假申请、奖助学金、学籍信息……图标密密麻麻的,看得人眼晕。布局嘛,中规中矩,没有惊喜。点开“我的课表”,嗯,跟教务系统同步的,还行。点开“成绩查询”,最新的成绩还没出来,一片空白,情理之中。点开“请假申请”,流程图画得倒是挺清楚,但实际操作起来呢?线上填完表,是不是还得找辅导员线下签字?流程真的“智慧”了吗?还是只是把线下的纸质流程搬到线上走个形式?
“奖助学金”模块,点进去看了看,各种类型列得挺全乎,但申请入口呢?点半天也没找到直接提交材料的地方,大概率还是得先在系统里填个表,然后等通知再去交纸质材料。这算哪门子“智慧”?明明能线上完成的,非得留一手线下操作,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嘛。
最让我不理解的是,“学籍信息”旁边居然有个“社区交流”模块。点进去一看,嚯!就是个简陋版的论坛,几个学生在里面发些无聊的帖子。这个功能跟“学工”有毛线关系啊?难道学校觉得学生工作做到极致,就得把学生们的社交活动也一块儿管起来?还是说,这是想模仿那些大厂APP搞用户粘性?真是哭笑不得。
当然,也有一些看着还行的功能。比如校园活动报名,以前得在各种公众号里找链接,现在也许能集中到这里。比如图书借阅查询,虽然图书馆本来就有APP,但整合进来也算方便一点。比如校园卡余额,虽然支付宝微信里也能查,但多个入口总没坏处。这些零散的小功能,如果真的能做到稳定、准确、及时更新,那倒也能省点事儿。关键是“如果”。
用了一会儿,感觉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偶尔有点儿卡顿。也许是服务器的事儿,也许是APP本身优化不够。总而言之,初体验下来,这“usth智慧学工”,离真正的“智慧”还有挺长一段距离。它更多地像是一个信息聚合平台,把原本分散的信息和流程硬凑到一起。流程的简化、数据的打通、用户体验的流畅性,这些核心的“智慧”要素,似乎还没真正触及。
这让我想起很多学校的APP,刚推出时都是锣鼓喧天,号称要如何如何改变学生生活。结果呢?用着用着就成了僵尸应用,或者只有在特定时期(比如选课、查成绩)才会被学生想起。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是能让他们的校园生活更轻松、更高效的助手,而不是一个又一个,需要下载、需要注册、需要时不时点开看看有没有新消息的负担。
所以,usth智慧学工下载,这个动作本身简单得很。但这个名字背后承载的“智慧”,以及它最终能否兑现承诺,真能让我们的学工相关事宜变得省心又省力,这才是更值得关注、也更让我感到有点儿——怎么说呢,有点儿悬念的事情。希望它不是又一个“为了智慧而智慧”的面子工程吧。希望它能活下去,活好,而不是像很多前辈一样,悄无声息地躺在手机的角落里,被遗忘,直到清理内存时才被想起,然后毫不犹豫地被卸载。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