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首先啊,不管你是奔着那群小不点儿去的,就是幼儿园的,还是想跟活力四射的小学生们打交道,抑或是准备面对那群开始有点儿自己想法、甚至叛逆的初中生高中生,有两个基础中的基础,逃不掉的。这俩难兄难弟,简直是教资考试界的“金刚狼”和“X教授”,分量极重,也得你花大心思去啃。它们就是——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
说实话,刚开始看书的时候,我瞄了一眼《综合素质》的目录,心想,“这都啥跟啥啊?” 里面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好理解,做老师的,起码得知道啥能干啥不能干吧?得有师德不是?但它还考啥教育法律法规,说实在的,刚开始觉得跟我的“教书育人”理想有点远,那些条条框框的,枯燥得很。还有学生指导、教师职业能力,以及那个让人有点儿摸不着头脑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这是要考我唐诗宋词吗?还是要我了解世界名画?后来才悟过来,它不是考你背了多少,而是看你有没有一个老师该有的“底蕴”,那种能跟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孩子交流,能应对突发状况,甚至能在不经意间给孩子点亮一盏灯的能力,这些都得基于一定的文化积累和综合判断力。阅读理解、写作?嗯,这更像是在考你的基本语文功底,写个文章论述论述教育观啥的,逻辑得清晰,表达得准确。所以,《综合素质》与其说是考知识点,不如说是考你是不是块“老师的料”,你的“三观”正不正,有没有基本的职业素养。那感觉,就像是让你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配不配站在讲台上。
再说说《教育知识与能力》。这个名字听着就更“教育”了。它可是实打实地往教育理论深处挖。什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知识与能力,还有教育的各种方法啊、班级管理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啊……天呐,光是那些各种效应、各种理论派别,就够你喝一壶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记这些名字和理论,一开始就像在背一本外语词典。你得理解“为什么孩子会这样?”“我该怎么引导他们?”“面对捣乱的学生怎么办?”“怎么设计一堂课才能让他们听得进去?” 这些问题,《教育知识与能力》就是试图给你一套理论框架来解答。它不是要你变成一个教育理论家,而是让你知道,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是光凭一腔热血就能干好的。你得知道孩子心里的那点小九九,得知道怎么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喂给他们,还得知道怎么营造一个让大家都能好好学习的氛围。学这个科目,感觉就像是在恶补一套“武功心法”,虽然可能练起来有点走火入魔,但真懂了点皮毛,你会觉得看孩子、看课堂,视角都不一样了。
好,这两个是绕不过去的坎儿,无论你考哪个学段。但仅仅有这两项,你还不能成为一个有“身份”的老师。你还得证明你会教某个具体科目。这就是第三个大类,叫做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这个就完全取决于你报考的学段和你想教的科目了。
如果你考的是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那第三科不是某个具体的“学科”,而是叫做《保教知识与能力》。你想啊,幼儿园老师主要职责是啥?不是教他们解数学题,也不是背古诗词(虽然也会接触点),而是“保教”——保育和教育。所以这科考的更多是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如何实施保育和教育,怎么跟幼儿互动,组织游戏活动,怎么保护他们的安全,处理常见的健康问题,甚至包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等等。内容更偏向于实践,更生活化,更贴近那些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小天使们的需求。对幼师来说,这份考卷考的不是你会多少高深的学问,而是你有没有爱心、耐心和科学的方法去陪伴和引导那些最最幼小的生命。那份柔软,那份细致,是这份科目里藏着的要求。
如果目标是小学或者中学(初中、高中)教师资格证,那第三科就完全是你的“主战场”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这一下就具体了!你想教语文?那就考《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你想教数学?那就考《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或者《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对应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可多了去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你想教哪个,就得考那个的学科。
这科考什么呢?它可不是简单地让你做一套高考试卷或者期末考试卷。它考的是你对这门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当然,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能力。也就是说,它不仅要你知道“是什么”,更要你知道“怎么教”。比如小学语文,它会考你字词句篇的知识,但也会考你怎么设计一堂识字课,怎么分析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怎么进行习作指导。初中数学,它会考你代数几何的知识点,但更会考你如何引入一个概念,如何设计例题和习题,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高中物理,那更是既要扎实的物理理论功底,也要知道复杂的物理实验怎么演示,怎么讲解那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能理解。
所以,准备这第三科,你不能光抱着当年的课本猛啃,还得去研究教学法,研究课程标准,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特点和难点。它是在问你:“嘿,你懂这门课不假,但你有本事把它变成学生能消化、能吸收、能感兴趣的东西吗?” 这才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真谛。
除了这三科笔试,别忘了,教师资格证考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面试!面试虽然不是笔试的科目之一,但它是对你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以及学科教学能力的一个综合考察和实战演练。笔试过了,你还得站到评委面前,抽个题目,模拟讲课(试讲),回答问题,展现你的仪态、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材的处理能力等等。很多时候,笔试学到的东西,都是在面试中派上用场。比如《教育知识与能力》里学的那些班级管理理论,可能就得在面试答辩时用上;《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里研究的教学方法,更是直接体现在你的试讲过程中。
所以,要问教师资格证要考哪些科目?笼统地说,笔试是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再加上对应学段和科目的《XX学段XX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幼儿园是《保教知识与能力》)。这三座大山,得一座一座翻过去。
但如果往深了看,它考的远不止这几个名字堆砌起来的知识点。它在考你是否真的理解教育这件事的份量和复杂性;它在考你有没有一颗愿意学习、愿意反思、愿意跟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心;它在考你有没有那个劲头,去面对一个班或几十个孩子,去点燃他们学习的火花。备考的过程,与其说是为了那一张薄薄的证书,不如说是给自己的一次“思想钢印”,让你在踏入教师这个行业之前,先被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洗礼一遍。所以,别光盯着那几个科目名字发愁,想想它们背后代表着什么,也许备考的心情都会不一样了。那堆书、那些知识,最终都要化作你站在讲台上的一颦一笑,化作你跟孩子们对话时眼里的光。考这些科目,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为了那个,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等着你的教室和孩子们。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