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想啊,从大一刚进来,懵懵懂懂,第一次摸索着登录那个系统开始,它就渗入了你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个入口啊,通常藏得不算太深,学校官网链接链来链去总能找到。可真点进去,看到的网页界面,说实话,多年来也就那样吧,算不上惊艳,甚至有时候用起来,你会忍不住心里嘀咕两句,“这都啥年代了,能再优化优化不?”但没办法,这就是我们的命运共同体,学生的命脉几乎全拴在那上面。
最让人神经紧绷的时候?当然是选课季!天呐,那简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多少个早晨,设好闹钟,比平时上课起得还早,就为了守在电脑前,盯着那个教务系统的入口。手指悬在鼠标上,看时间一到,唰地一下点进去。界面刷出来慢了半拍,心就先凉了半截。热门课程、通识选修,手慢无啊!多少精心规划的课表,可能就在那一瞬间化为泡影。为了抢到心仪的老师、合适的上课时间,或者仅仅是为了凑够那个可恶的学分,大家十八般武艺全上阵,拼网速,拼手速,拼人品。有时系统会卡顿,会抽风,刷不进去,或者刷进去发现想选的课容量已经满了,那种无力感,简直能让你盯着屏幕发呆好半天。然后只能赶紧去候补,或者退而求其次,找个不那么想上的课填上。选课成功的那一刻,感觉自己赢得了全世界,失败了就像霜打的茄子。那个入口,在那几天里,就是决定你未来一学期是天堂还是地狱的判官。
然后是成绩查询。这可能是大部分同学最频繁访问教务处学生端入口的时刻,没有之一。每次出成绩前,那个登录界面看着都带着点儿寒意。输入账号密码的手指都仿佛有点儿颤抖。点下“查询”按钮前,深吸一口气,内心戏足得很。出来的是高分,顿时觉得天朗气清,走路带风;是低分,瞬间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怀疑人生。特别是有些课程,期末考前感觉还行,成绩一出来,哎呀妈呀,怎么会是这样?回去再点进入口,仔细核对每一门课的成绩,生怕是自己看错了。有时候甚至是点进去,然后赶紧关掉,不敢看,过一会儿再来一次,心理建设得做半天。那个成绩查询的入口,记录了我们每一次努力、每一次疏忽,是我们学习成果最直接、最冰血淋头(有时候是暖洋洋的)的呈现。
除了这两件大事,教务处学生端入口还管着我们日常的课表查看。每天上课前瞄一眼,确认教室有没有变动,或者临时通知。毕业季,它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学籍信息、毕业资格审核、学位申请,所有重要的信息都通过这个平台流转。有时候需要打印个官方盖章的成绩单或者在读证明,也得先通过系统申请。你看,它是不是无处不在?
不得不吐槽的是,作为学生频繁使用的入口,系统的友好度嘛... 有进步空间。偶尔遇到维护升级,登录不上,心里焦急万分,尤其是有急事的时候。界面设计感也比较朴实,功能菜单层层叠叠,有时候找个东西得费点劲。但用久了也就习惯了,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操作路径。毕竟,不管你喜不喜欢,它就在那里,是你和学校教务处沟通、管理自己学业的唯一官方平台。
它就像是大学生活里一个默默无闻但又至关重要的守门人,或者说,一个工具箱。工具箱里的工具可能不是最先进最顺手的,但它是齐备的,是你完成学业必需的。我们通过它选课,规划自己的学习方向;通过它查成绩,检验自己的付出;通过它看课表,安排自己的日常。它是我们大学四年里,无数次打开、无数次关闭、承载了无数情绪波动的那个学生端入口。
所以,每次在浏览器里敲下或者点击那个链接,心里总会泛起一阵特别的感受。有习惯、有依赖,也有那么一丝丝,面对未知信息(成绩!课!通知!)的忐忑。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的入口,更是我们作为川大学子,和学校发生联结、推进学业进程的一个具象化的符号。它就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每一次登录,见证着我们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