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这身份,说起来有点儿微妙。我们不是马上要上战场的2025届,也不是刚踏入校园、对未来全然懵懂的大一新鲜人。我们卡在一个不尴不尬的节点上:知道那艘叫校招的大船迟早要靠岸,甚至能隐隐听到它汽笛的轰鸣,但又还没到必须拎着行李箱冲上去的最后时刻。这种时间差,带来了某种奇怪的复杂感。
一方面,是围观者的某种“庆幸”——谢天谢地,还不是我。看他们为了一个实习机会挤破头,为了拿到一张面试券反复刷题,为了校招的入场券绞尽脑汁,那种焦虑和内卷的气息,浓烈得隔着屏幕都能闻到。他们的每一步挣扎,都像是在提醒你:看清楚了,这就是未来的样子。你可以趁现在想想,自己到底想要跳进哪个漩涡,或者,有没有可能,找到一条稍微没那么拥挤的路?
可另一方面,这种“庆幸”里又掺杂着深深的迷茫。当整个大环境都在为“2025届”设定节奏、规划路线时,我们这些“非2025”的,仿佛成了被暂时遗忘的群体。老师们谈论的是“下一届毕业设计”,企业HR忙的是眼前的“秋招春招”,就连各种求职指导讲座,封面大字也往往是“助力2025届”。那我们呢?我们现在的在读状态,究竟该怎么定义?只是一个“等待戈多”的间隙吗?
最大的困扰在于,你感知到了压力,却不知道应该如何精准发力。看着那些从大二甚至大一就开始疯狂刷项目、找实习的同龄人,会忍不住问自己:我是不是已经落后了?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履历,是不是只有尽早启动、马不停蹄才能堆砌出来?可内心深处又有个声音在反抗:难道大学四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就只能围着一个“找工作”的目标打转吗?那些关于兴趣、关于自我探索、关于纯粹为了“学问”而学习的念头,是不是都该被残酷的现实挤到一边?
尤其对于那些专业本身并非直接对应某个具体职业的同学来说,比如人文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或者一些新兴、跨学科领域,这种迷茫感更是被放大了无数倍。当所有人都在谈论算法、工程、金融、咨询时,我在学的这些东西,它们的“市场价值”在哪里?我如何才能在这个校招体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我压根就不该指望这个体系?
这个时间差,本该是一个宝贵的窗口期。一个可以用来深耕专业、跨界学习、实践试错、更重要的是,进行严肃自我探索的时期。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读那些“无用之书”,去听那些看似和就业无关的讲座,去尝试一些纯粹出于好奇的事情。你可以跌倒,可以改方向,因为你还没有被推到毕业的悬崖边上。你还有机会问自己:我真正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我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些问题,远比“如何写一份完美的简历”或“如何通过群面”来得重要,也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经历去寻找答案。
然而,在整个大环境的内卷裹挟下,这个窗口期也变得不再宁静。你会不断听到各种声音:要早规划!要刷绩点!要多实习!要找大厂!每一个标语都像是在催促你,别再慢悠悠地晃荡了,赶紧跑起来!于是,原本可以用来“慢炖”的时间,也被切成了碎片,塞满了各种“求职预备动作”。投一份实习,哪怕跟未来想做的关系不大,只为了简历上多一条经历;参加一个培训班,学一些速成的技能,只为了不被时代落下;刷一套行测题,练一练无领导小组讨论,只为了提前适应那个无形的战场。
我们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候车室里,看着前一批旅客(2025届)排队进站,心里计算着自己的号码牌还有多久会被叫到。候车室里回响着关于前方的各种传闻:有的说座位很挤,有的说目的地不是理想乡,有的说票价越来越高。我们坐在那里,手里攥着还没到点儿的票,既不想错过发车,又对前路充满忐忑。
所以,作为在读的非2025年应届毕业生,我们的任务似乎不仅仅是等待,而是在这段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时期里,努力抓住那个属于自己的窗口期。不是被动地看着内卷的浪潮扑过来,而是主动去思考,去选择。选择沉下心来做点儿真正有价值的事,选择不随波逐流地去追求那些别人定义的“成功”,选择在喧嚣之外,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个过程,或许比直接投身校招洪流更加孤独,更加困难,但也许,也更加珍贵。毕竟,未来的路那么长,第一份工作的起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带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步伐,走上了那条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路。这份清醒和坚定,或许恰恰需要在这个“非毕业班”的特殊阶段,孤独地、艰难地去培养。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