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排名这东西,看着挺权威,一二三四五地给你列下来,像个分高下的榜单。每年各种机构、各种版本的排行榜都能冒出来几个。可真到了自己选的时候,或者眼瞅着孩子选的时候,你会发现,那纸面上的几个数字,有时候跟你心里头盘算的,跟你从街头巷尾、从七大姑八大姨那儿听来的经验,甚至是跟现实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生存法则,对不上榫儿。那感觉,就像是你手里攥着一张地图,但走出去发现路况跟地图上画的完全不一样,甚至有些路根本不存在。
青岛那边的学校,光名字听着就带着海的味道,天然觉得洋气点儿。像那个山东省职业技术学院,青岛的好几个校区,这些年名声是越来越响。特别是它跟一些大企业、新产业合作紧密的那些特色专业,比如跟智能制造啦、海洋生物啦、高端服务业啦搭边的,毕业了据说就业挺顺当的。我有个远房表弟,当年高考分数挺尴尬,去了青岛一个听起来挺不错的职业学院,学的好像是跟游艇制造有点关系的专业(听着就挺稀罕吧?)。说实话,当时家里人还有点犯嘀咕,觉得不够“高大上”,听都没听说过。结果呢?人家毕业后直接进了青岛一家规模不小的企业,做技术员。刚开始工资没多高,但学到的东西接地气,上手快,现在已经是个小技术骨干了,收入也水涨船高。比我们院子里那些读了个普通本科结果专业不对口,或者毕业就失业,天天在家啃老的“大学生”,过得都舒坦,有奔头。所以你说,排名重要不重要?有时候,一个好的、对路的专业,加上学校能提供真材实料的实践机会,可能比学校那张光鲜的“金字招牌”来得更实在,更能决定你将来的饭碗问题。
再说说济南。省城嘛,资源肯定没得说,学校扎堆儿的地方。济南那些大专,数量也多,五花八门。有些老牌的,比如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听着名字就跟特定行业紧密相连,显得专业性很强。交通学院嘛,你一听就知道是跟公路、铁路、航空那些打交道的,感觉挺稳定;商业学院,那学的东西就广了,从会计、金融到电商、酒店管理,啥都有。我认识一个在济南开连锁饭店的朋友,他家孩子当年没考上本科,去了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的酒店管理。毕业后没去大饭店上班,而是直接回来帮他打理家里的生意,把老店弄得有模有样,还琢磨着开分店。这不是典型的学以致用吗?而且,在省城读书,机会总是会多一些,无论是实习还是兼职,能更早地接触到社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儿。
但是,选济南的学校,有时候也得看看自己将来是打算留济南发展,还是仅仅想拿个文凭,或者将来还要专升本。济南的生活成本、消费不低,就业机会多是多,但竞争也激烈。在省城读大专,如果自己不抓紧时间提升,或者选的专业就是那种“万金油”没什么特色、壁垒不高,毕业了可能还不如去个二三线城市。因为那些地方的学校,反而可能因为跟当地的特色产业结合得更紧,就业路子更窄但更扎实。
我有个高中同学,当年分数比我高一点,但也没够着本科线。她呢,人长得特别精神,个子高,口才也好,对航空业特别感兴趣。听人说潍坊有个学校,好像叫山东航空职业学院还是啥的,航空服务专业挺有名,很多人都奔着那里去,将来想当空姐、空少什么的。她就冲着这个专业去了,也没太看学校在哪个排行榜上。结果学了几年,发现这行不是那么容易进,门槛挺高,而且进去后也挺辛苦。她倒是没后悔,说至少那几年把自己的气质和交流能力锻炼出来了,现在虽然没干这行,但在一个公司的前台部门做得挺好,落落大方的。你看,有时候选学校、选专业,夹杂着的不仅是理性的分数和排名,还有一点点年少的憧憬,甚至赌的成分在里头。排行榜上哪个学校的航空服务专业是第一,她当时可能根本没太研究,更多是凭着一股冲劲儿和对那个职业的美好想象。
还有烟台、威海,这两个海滨城市,风景漂亮是不用说了,也有不少不错的学校。特别是那些跟海洋、港口、旅游相关的专业,这些地方的学校,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肯定有天然的资源禀赋。我在烟台待过一段时间,那里有个职业学院,跟当地的制造业企业联系挺紧密的,特别是跟韩国企业、日本企业合资的那种。他们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很多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预定”了,甚至是那种“订单班”,进来就是冲着某个岗位来的。这种订单式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有工作,心里踏实得不得了。对企业来说,招到的是上手就能干活的人,省去了很多岗前培训的麻烦。这是一个双赢的好事儿,可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的,也不是光看排名就能看出来的。这种学校和当地产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得你自己去打听,去学校看看,去周边转转,才能有所感受。
再说说淄博、东营、枣庄这些地方的学校。这些城市不像青岛济南那么“网红”,但都有自己压箱底儿的工业基础,比如石化、机械、煤炭等等。那边的职业学院,如果能跟这些地方的支柱产业紧密结合,开设相关的优势专业,那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往往也是杠杠的。你学石油化工,去东营的学校,周围就是大油田、石化基地,实习、就业的机会自然比你在别的地方多,而且能接触到更前沿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学机械制造,去淄博的学校,旁边就是各种机加工厂,道理一样。你在济南青岛学这些,可能理论知识讲得一样好,但论实习实践的机会,论跟行业大佬的近距离接触,就不如在产业腹地来得方便,来得真切。所以说,选大专,地理位置和当地的产业结构,是个绝对不能忽视的因素。这事儿,有时候比学校在排行榜上是第几名,更能决定你将来的路好不好走,能不能吃上这碗饭。
济宁、泰安、临沂这些地方,也有各自默默耕耘、办得不错的学校。它们可能没有沿海或者省城的学校那么“高大上”,那么“光鲜亮丽”,但很多都是踏踏实实办学,为地方培养急需人才的。像济宁的某个职业技术学院,听在教育系统工作的朋友说,他们在某些传统的工科专业上,比如煤矿类、机械制造类,师资力量雄厚,实训设备也挺硬核的。很多从那里毕业的学生,就在当地或者周边的煤矿、工厂找到了一份安稳的技术工作,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你说他们比得上青岛、济南那些学校毕业的吗?不一定比收入高,但他们可能生活成本低,离家近,小日子过得踏实、舒心。人活一辈子,图的不就是个安稳、自在嘛。
所以啊,真要说“山东省内大专院校排名”,我觉得吧,这排名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一些东西,但肯定照不全。它可能更多反映的是学校的规模大小、教师学历、论文数量、科研项目这些偏学术或者偏规模化的指标。但对于一个读大专的学生来说,他最迫切需要的,或者说读大专最应该得到的,是一项能傍身的技能、是一份能养家糊口的工作、是融入社会的能力。哪个学校能更好地提供这些?这得看它有没有紧跟市场需求的接地气的专业设置,有没有跟企业的深度合作(是真合作还是假把式?),有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出路。这些关键点,排行榜上是看不出来的,得你自己深入了解,仔细辨别。
我心里头有个模糊的“排名”,但它不是按分数高低排的,也不是按教育部那个冷冰冰的榜单排的,而是按靠谱程度、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按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来排的。有些学校,可能牌子没那么响,名字也没那么气派,但老师们认真负责,教的东西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学生毕业了能干活,这样的学校,在我心里就是排得靠前的,就是值得去读的。有些学校,硬件设施一流,校园建得跟公园似的,漂亮得不行,可学的都是些大而无当、跟市场严重脱节的东西,或者管理混乱,学生毕业了一脸迷茫,找不到工作,那它在排行榜上排名再高,又有什么用呢?那不是耽误人吗?
选大专,真的不能光盯着那个冷冰冰的数字排名看。你得擦亮眼睛,多方打听。别怕麻烦,去学校的官网扒一扒,看看它的专业介绍是不是写得实在,特别是那些号称跟企业合作、有订单班的专业,多留个心眼儿。最好能联系上已经在那个学校读书或者毕业的师兄师姐,听听他们的真实感受,问问他们毕业后都去了哪儿。如果可能,有机会去学校看看,感受一下那里的学习氛围是不是积极向上,看看实训车间里的设备是不是真家伙,还是老掉牙的淘汰货。问问老师们,他们对学生的就业是怎么考虑的,是不是真有门路。
说到底,大专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一个跳板。它给你的平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这个平台上抓住机会,能不能真正学到傍身的本事,能不能把自己捯饬得有模有样。排行榜上的学校,可能让你起点感觉上高一点,或者拿出去说的时候有点面子,但你自己的努力程度、学习能力、悟性高低、甚至一点点人脉、一点点运气,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才是在社会上闯荡,决定你最终能走到哪儿、能不能过得好的关键。
所以,要我说这个排名啊,你就当个参考,给个大致的方向,但千万别看得太死,别被它框住了。重点是找到那个适合你、你能学进去、老师愿意教、毕业了有用武之地的学校和专业。哪怕它在官方排行榜上只是中不溜,甚至是靠后,只要它能给你一个好的开端,能让你学到真东西,能帮你顺利就业,那就是一个好学校,对你来说就是排在前面的学校。人生的路很长,不是一个学校的排名就能完全决定你一辈子的。脚踏实地,学真本事,这才是千金不换的。别被那些虚名迷花了眼,那玩意儿不顶饿!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