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可真等自己一脚踏进这个圈子,或者说,在毕业后,跟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打过交道,才知道,排行榜那玩意儿,就像时尚杂志封面上的模特,看着光鲜亮丽,背后有多少PS、多少硬撑的架子,只有内行才懂。它当然有参考价值,但要真把那排名当圣旨,那可能就有点儿天真了。
先说那俩顶流,清华经管、北大光华。这还需要排名吗?它们的存在本身就超越了大多数榜单的意义。那分数线,看得人心里发颤,简直是学霸金字塔最尖的那一颗钻。进去的都是什么人?脑子灵得跟猴儿似的,勤奋得跟老黄牛一样。出来呢?甭管是金融、咨询,还是高科技、创业,感觉哪儿都缺不了他们。认识一哥们儿,北大光华的,当年学习真是拼命,现在在一个顶级投行,听说年薪税后好几百万。但他跟我说,那压力,能把人逼疯,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社交圈子基本就是同事和客户。所以,金字招牌是没错,但那地方也不是天堂,是个战场。
接着往下,魔都的复旦泛海、上交高金,这几年势头简直猛得像装了火箭推进器。特别是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听听这名字,就感觉高端大气上档次。那学费,啧啧,不是一般的家庭能轻松负担的。但人家就业数据也确实能打,很多去了外资、券商、基金,起薪高得吓人。我有几个朋友在那里读了个研,出来感觉整个人的“范儿”都不一样了,说话都带着股国际范儿。但竞争一样残酷,感觉就是一群精英挤在一条更窄、更陡峭的赛道上狂奔。
再看北京的老牌劲旅,人大经济、央财、贸大。这三所感觉各有特色。人大嘛,人文底蕴深厚,经济学、金融学都是看家本领。校友网络贼给力,尤其是在体制内或者一些国有大行,随便都能碰到校友。感觉从人大出来的,自带一种“稳重”、“根正苗红”的气质。央财呢,号称“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听着就专业。在金融、税务、会计这些领域,那是绝对的权威。认识不少在银行工作的,很多都是央财毕业的。感觉他们特别踏实,业务能力强,是那种能独当一面的技术型人才。贸大,全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听名字就知道跟国际沾边儿。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法这些专业那是响当当。校风比较开放,国际化程度很高,很多学生英语都溜得飞起。毕业生很多去了外企、海关、外贸公司,或者继续深造出国。感觉从贸大出来的,思维比较活跃,不那么拘束。
还有一些老牌的综合性大学里的经济学院,比如南开、厦大。虽然不完全是“财经大学”的title,但在经济学领域的江湖地位那是杠杠的。南开的经济学,感觉是那种扎扎实实做学问的,比较低调务实。厦大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环境真是没得说,但学经济的也都是牛人,竞争一样激烈。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也很广,除了金融,也有很多去了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
再往后数,比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几年在一些榜单上位置也很靠前。感觉它财经和法律结合得挺好,算是性价比比较高的选择。在华中地区影响力很大。
说来说去,财经大学排行榜前十名,它更多地代表了一种“入口”的竞争激烈程度和学校在某些硬性指标上的表现。分数高低,一定程度上筛选了生源,也影响了学校的资源投入和声誉。但它真能预测你毕业后是不是就能飞黄腾达吗?我看不尽然。
我在职场摸爬滚打这些年,见过太多来自各种学校的人。有名校毕业但混得不如意的,也有普通学校毕业却通过自身努力、抓住机遇实现逆袭的。学校的光环能给你敲门砖,尤其是在校招的时候,简历上写着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人大、央财、上财、贸大这些名字,HR确实会多看两眼。校友圈子有时候也能帮上忙,比如想跳槽、想打听某个公司的内部情况,同一个学校的师兄师姐确实会更愿意拉一把。
但是,真正决定你职业生涯能走多远、能达到什么高度的,是你的能力、情商、努力程度、持续学习的意愿,还有那么一点点运气。进了央财读金融,不代表你就一定能进工行总行;从上财出来,也可能只是在某个小会计师事务所默默无闻。反过来,可能一个非财经名校的学生,因为对某个细分领域有浓厚的兴趣,自学钻研,最后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收入和社会地位远超那些曾经在榜单上压着他一头的“天之骄子”。
而且,排行榜的评选标准本身也在变,有时候更看重科研产出,有时候更侧重就业数据,有时候又强调国际影响力。所以每年的榜单出来,总会引起一番争议,自家学校排名升了就高兴,降了就吐槽。其实没必要那么较真儿。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学校在榜单上的位置,而是这个学校的专业适不适合你,它的培养模式你能不能适应,它的资源(比如图书馆、实验室、实习机会、师资)能不能为你所用,以及在那里你能遇到一群什么样的同学和老师。
说到底,财经大学排行榜前十名,它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当前社会对金融、经济人才的需求和评价体系。它给那些分数够高、目标明确的考生提供了直观的参考。但人生不是一场只看起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拿到名校的入场券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你怎么去跑,怎么去学习,怎么去成长。
当年填志愿的时候,对那些财经名校充满了向往,觉得那就是未来。现在回过头看,那种心情很真实,也很朴素。谁不想去最好的地方呢?但走过弯路,经历过起伏,才明白,学校只是人生的一段旅程,它给你赋能,给你平台,但不会替你走路。那些曾经在榜单上排在前头、我们仰望的名字,现在听起来,更多了一份理性,一份理解,甚至是一份平静。它们依然是很好的大学,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人才,但它们的意义,远不止于那个冷冰冰的排名。而对于我们这些已经从里面走出来,或者当年与它们擦肩而过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脚下的路,和手里正在做的事情。排行榜看看就好,别困在里面。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