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想想看,哈佛,耶鲁,普林斯顿…… 光是念出来,舌尖上都能感受到那种分量。它们不仅仅是一所所学校,更像是一种象征,一种地位,一种……怎么说呢,人生前半场努力到极致后,可能拿到的一个奖章?或者说,一张进入某个“精英俱乐部”的门票?我认识一些朋友,他们的孩子从中学起,生活就像上了发条。补习,刷题,考SAT/ACT,参加各种“高大上”的夏校,搞那些听起来很厉害但你可能压根不知道具体是啥的“项目”,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简历上能多那么一点点光彩,好去够那金字塔尖上的几个名字。
每次看那些排名,前十、前二十,斯坦福、MIT、芝加哥大学、宾大、哥大、布朗、达特茅斯…… 这些名字啊,简直能把人绕晕。它们各有千秋,又似乎在某个虚幻的竞技场上较着劲儿。比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光是听名字就一股子硬核科技范儿扑面而来,感觉里面的空气都是用数学公式和代码编织成的。那些走在校园里的人,是不是眼神里都自带X光扫描仪,能瞬间解构世界万物?再看斯坦福大学,坐落在加州阳光明媚的硅谷腹地,听起来就充满了创新、创业和财富的味道。仿佛随便在哪棵棕榈树下坐一会儿,都能孵化出下一个改变世界的主意。它跟东海岸那些历史悠久的藤校比起来,感觉上就更年轻、更充满活力,也更……多金?
然后是那八所常春藤盟校。每次提到私立顶尖大学,这八个名字总是绕不开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康奈尔大学。等等,我好像漏了什么?哦,康奈尔!对,它也是藤校。这八所,每一所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故事。普林斯顿像个安静的学者,美丽的小镇,哥特式建筑,感觉适合那种沉下心来做纯学问的人。哈佛嘛,用得着多说?那是多少人梦想的殿堂,政界、商界、学界,到处都是它的校友,那个网络的力量,难以想象。耶鲁,感觉上比哈佛多了点人文气息和艺术气质,还有著名的戏剧学院,似乎更注重培养那种全面发展、有思想深度的人。宾大(U Penn),沃顿商学院的名声响当当,感觉是个培养未来商业领袖和金融大鳄的地方。哥伦比亚,坐落在纽约这座大都市里,感觉是那种与世界脉搏一起跳动的学校,充满了多元和活力。布朗,以其开放式课程闻名,听起来就很自由,很适合那些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并且喜欢自己探索的学生。达特茅斯,在偏僻的新罕布什尔州,感觉更像个紧密的大家庭,校友之间联系特别紧密。康奈尔,坐拥漂亮的自然风光,工程和酒店管理都很强,感觉是个比较务实的藤校。
但是,说到底,这些排名真的那么重要吗?它们衡量的是什么?师生比?校友捐赠?学术声誉?研究成果?毕业生起薪?标准化考试成绩?等等。这些指标当然有其意义,它们能反映一所学校在某些维度的实力和影响力。可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学生,ta的成长、ta的潜力、ta是否能在一所学校里感到快乐并真正绽放,这些是排名能衡量的吗?
我见过一些孩子,考进了排名“没那么靠前”的学校,比如排在二三十名甚至更往后的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西北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WUSTL),莱斯大学等等。这些学校,随便拿一所出来,都是世界级的顶尖学府啊!它们的某些专业甚至可能比藤校还要强悍。约翰霍普金斯的医学,那在全球都是响当当的。杜克在南方的名气和实力,无人能小觑。西北大学位于芝加哥郊区,整合了顶尖的专业和研究实力。这些学校,进去的学生一样是万里挑一的精英,出来的成就可能一点不逊色于藤校毕业生。
而且,私立大学的学费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一年七八万美元的学费加生活费,四年下来就是三十多万甚至四十万美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当然,顶尖私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Financial Aid)体系通常比较健全,特别是那些承诺满足学生全部助困需求的学校,比如哈佛、普林斯顿、耶鲁等。但即使如此,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这依然是巨大的经济压力。那么问题来了,读一个排名靠前的私立大学,和读一个非常好的公立大学(比如加州的UC系统里最顶尖的几所,或者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之类的),从教育质量和未来发展的角度看,投资回报率究竟如何?这恐怕是个见仁见智、需要具体分析的问题。
别忘了,除了那些综合性大学,美国还有很多非常棒的私立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s)。虽然它们通常不在U.S. News的“全国大学排名”里占据C位,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榜单,但像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波莫纳学院(Pomona)这些,它们提供的本科教育质量,尤其是通识教育和小班教学,那真是没得说。师生互动紧密,社区氛围浓厚,非常适合那些希望在文理交叉领域深入学习、或者还没确定具体专业的学生。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很多也去了顶级的研究生院或者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所以,盯着综合性大学的排名不放,可能会错过很多优秀的教育资源。
排名这东西,说到底是个参考,但绝不是唯一标准。它反映了过去的数据和某种普遍的认知,却很难捕捉到一所学校当下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它是否适合某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兴趣、特长、学习风格、性格、家庭背景,都决定了他们适合的环境也不同。有的孩子在大型研究型大学里如鱼得水,能找到各种资源和机会;有的孩子则在小而美的文理学院里得到更多关注,从而更好地成长。
而且,大学四年仅仅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毕业后去哪里,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持续学习和成长,建立自己的人脉和事业,这些都不仅仅取决于你拿到了哪所大学的文凭。更重要的是你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培养了什么样的能力,结识了什么样的朋友和导师,以及最重要的,你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些顶着名校光环却止步不前的人比比皆是,而从普通学校毕业却做出一番伟大事业的例子也数不胜数。
所以,当我们摊开那份厚厚的、或者在屏幕上滑动着的那份美国私立大学排名表时,不妨多问几个问题:这个排名是如何产生的?它看重哪些维度?这些维度对我来说重要吗?除了排名靠前的这些名字,还有哪些学校在我想学的专业领域里表现出色?这所学校的文化和地理位置我喜欢吗?它的经济支持对我家是否可行?
把排名作为了解一个大概轮廓的工具可以,但千万不要让它绑架了你的选择,更不要让它成为衡量一个孩子价值或者未来的唯一甚至主要标准。那些数字和顺序背后,是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校园,不同的面孔,不同的可能性。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能够让你感到兴奋、愿意投入、可以成长的地方,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无论它在哪个榜单上排第几。毕竟,教育是一段旅程,不是一场竞赛,而这段旅程的风景和收获,远比一个数字要丰富和深刻得多。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