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这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多少次被自己的牛角尖困住,差点儿没喘过气来。后来才慢慢摸索出些门道。哪是什么“自动”?狗屁!都是逼出来的,是硬生生地掰,是痛彻心扉后的觉醒。
首先,得学会“停”。对,就是物理上的停,也是意识上的停。 当你发现自己在一个问题上转啊转,越转越窄,就像掉进了井里,光盯着井壁上的青苔发愁时,立刻!马上!按暂停键。别再想了。去干点儿别的,越不相关越好。洗个碗,楼下跑两圈,跟家里的猫说说话(虽然它只会翻白眼)。让大脑从那个高强度、高专注的频道里跳出来,给它一个喘息的机会。这不是逃避,是给它放风。就像绷得太紧的弦,不松开就会断。 这时候,你的潜意识可能还在那个问题上溜达,但不是那种面壁思过的压抑,而是散步式的溜达。说不定,就在你系鞋带的工夫,某个平时被理性思维过滤掉的小念头,啪,跳了出来,成了破局的关键。这招屡试不爽,尤其在我写卡文的时候,死盯着屏幕只会更绝望,起身去阳台抽根烟,看看楼下的车流,忽然一个句子就冒出来了。
然后,是“换位”。这可不是简单的“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那种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很容易变成臆想。我说的是,真的去“扮演”。比如你在跟人争执,气得肺都要炸了,觉得对方简直不可理喻。试试在脑子里演一场戏,你就是对方,用他的逻辑,他的生长环境,他的信息获取渠道,去思考你提出的那个点。别带自己的情绪滤镜!这很难,太难了。但一旦你真的进去了,哪怕只是一小会儿,你会发现,哦,原来他是这么看的。他的那个结论,从他的角度出发,居然,竟然,有点儿成立? 不用你认同他,但这份“理解”能瞬间瓦解掉你一部分的防御和固执,让你原本坚不可摧的思维壁垒出现裂缝。光是有了裂缝,光线才能透进来,你才能看到别样的风景。这招对我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特别有效,那些曾经让我咬牙切齿的人,当我试着代入他们的“剧本”,才发现,嗨,都有各自的苦。
再进一步,试试“极端化”。把你现在的想法推到极致,甚至推到荒谬。比如你特别担心一个项目失败,脑子里全是失败的画面。好,别压抑它,让它彻底爆发。项目失败了会怎样?公司倒闭?你流落街头?讨饭?把你所有能想到的最坏结果都列出来,越具体越好,越夸张越好。然后你再看看这份“清单”。你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极端”根本不可能发生。而即使最坏的那个真的发生了,你也能找到应对的办法,不至于世界末日。这是一种“暴露疗法”,让你直面恐惧,然后你会发现,恐惧这玩意儿,很多时候是个纸老虎,吓唬人的成分远大于实际杀伤力。 把思绪推到极端,反而能让你从那种过度焦虑的粘稠状态中脱离出来,用一种更抽离、甚至带着点儿黑色幽默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有时候,把事情想到最糟,剩下的选项反而都显得没那么糟了。
还有一个我觉得特别有用的,就是“提问”。但不是那种自我拷问式的提问,那种只会让你更焦虑。而是向自己,或者向“宇宙”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当你觉得某件事没法解决时,别问“我该怎么办?”,问“如果这个问题有一个我还没想到的解决方案,它会是什么样的?” 或者“假如我现在拥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超能力,我会怎么做?” 这些问题没有预设的标准答案,它们绕过了你大脑里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式,迫使它去搜索那些平时不会触及的角落。 就像你输入一个关键词搜索,平时你可能只输入“解决方法”,现在你输入的是“未知的可能性”。 这种提问方式,就像在黑暗中扔出一颗石子,听听回声在哪里。它鼓励你去想象,去连接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点。
别忘了“输入新的信息”。你的思考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脑子里装了什么。如果你总是在同一片“信息池”里打转,出来的想法自然也是大同小异。 当你困住时,主动去接触一些完全不熟悉的领域,看一本跟你的问题八竿子打不着的书,听一场你不了解的学科的讲座,或者跟一个跟你生活轨迹完全不同的人聊天。 这些新的“输入”,就像往一潭死水里注入活泉,会带来新的化学反应。你可能不会直接从里面找到答案,但那种新的视角,新的概念,新的连接方式,会像催化剂一样,激活你原有的知识储备,让它们以一种全新的组合方式呈现出来。 我记得有次为了一个剧本绞尽脑汁,毫无进展,后来偶然看了个讲养蜂的纪录片,里面蜜蜂对环境的精密判断和协作方式,竟然给了我灵感,让我重新构建了角色的互动模式。这听起来有点玄,但真实发生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接受不确定性”。很多时候,我们困在一个思维里,是因为害怕未知,害怕改变带来的风险。我们死死抓住那个“熟悉”的念头,哪怕它已经把你勒得喘不过气来。 转变思考方向,本质上就是走向一个“不知道会怎样”的地方。 这需要勇气。需要告诉自己:“就算结果不如预期,我也能应对。” 当你内心深处不再那么抗拒“失控感”时,你的思维自然就敢于跳出那个安全的、可预测的框框。 这不是让你盲目乐观,而是让你认识到,生活本身就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而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更具弹性。 接受“可能没那么好,但也可能更好”的可能性,你的脑子就更容易转过弯来。
这些方法,没有一个是灵丹妙药,更没有“自动”一说。它们都需要你主动去练习,去尝试,去打破惯性。 就像一个生锈的齿轮,得一点点儿加润滑油,一点点儿用力去掰。 过程也许不舒服,甚至有点痛苦,但一旦那个方向盘被你拧动了,眼前的世界,就会豁然开朗。 别再抱怨卡住了,伸出手,自己去拧那个方向盘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