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最基础的,也是最核心的,就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这本“武林秘籍”了。现在国内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基本都按这个来,跟国际准则(IFRS)也是尽量靠拢。以前还有什么持有至到期、可供出售之类的老说法,现在新准则来了,分类更细致,也更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精神,更看重你持有这债券的“业务模式”和债券本身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
建行手里那些债券,大体上能分到几类里去记账:
第一类,也是数量可能最庞大的一类,是那些打算一直拿到它到期,就为了收那个固定的利息和到期本金的。或者说,是为了管理流动性、赚取稳定的利息收入而持有的。对于这类债券,建行的业务模式是收取合同现金流量,而且债券本身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也符合“仅支付本金和以未偿付本金为基础的利息”(简称SPPI测试通过)。符合这两点?好,它们通常会被分到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这一类。记账就简单了,买入的时候按成本入账,后边儿的利息收入呢,按实际利率法确认,那个跟票面利率可能有差别的,就是利息调整,一点点儿往摊余成本里调。到期就收回本金。这种方法,账面价值相对平稳,利润贡献主要体现在利息收入上,波动小,看着舒心。就像养了一群下蛋的母鸡,每天收鸡蛋,图个安稳。
第二类,建行拿着这些债券,不是完全为了持有到期,也可能打算在市场上找机会卖掉,赚取差价。但同时呢,它也可能收着利息。这种情况下,建行的业务模式是既收取合同现金流量,又通过出售金融资产来管理。同样,债券本身还得通过那个SPPI测试。满足这个条件?那好,这类债券就进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FVOCI) 这个“篮子”。这类的记账就有点意思了。利息收入?还是按摊余成本那套来,用实际利率法确认,计入当期损益。但债券本身的价值变动,也就是市场价格的涨跌,那可得每天或者定期盯紧了,按公允价值来计量。这个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不进当期利润表!记哪儿去?记到其他综合收益里去,那是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只有等你真正把这债券卖了,之前积攒在其他综合收益里的公允价值变动,才一股脑儿转到当期损益里,变成投资收益。这就像养了一群既能下蛋又能卖肉的鸡,下蛋的收入算当期利润,鸡本身肥瘦的变化(价值变动)先单独记个账,真卖了按卖价跟之前的成本算总账,损益才算落袋。
第三类,也是最“激进”的一类,是那些建行纯粹为了短期内倒买倒卖、博取价格波动利润而持有的债券。或者,有些债券虽然没打算短期卖,但它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太复杂了,比如跟啥指数挂钩啦,有各种内嵌衍生品啦,SPPI测试没通过。再或者,有些债券虽然符合SPPI测试,建行也可以选择把它指定为这一类(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类债券,不管是因为业务模式(以交易为目的)还是因为合同特征,或者是因为指定,都归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FVTPL)。这类记账最简单粗暴,但对报表影响也最大。买进来?按公允价值入账。持有期间?每天或者定期按公允价值重估,这个价值变动,直接、立刻、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利息收入?也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卖的时候?卖价跟当时的账面公允价值的差额,还是计入当期损益。这种就像炒股票,每天盯着价格,涨跌都算当天的盈亏,利润表波动那叫一个刺激,心脏不好真不行。
所以,建行债券业务适用的核算方法,不是单一的某一种,而是根据它持有债券的目的(也就是新准则里说的业务模式)和债券本身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来决定的。那几种方法——摊余成本、FVOCI、FVTPL,就像三个不同的“记账抽屉”,把手里的债券往不同的抽屉里放,记账规则、对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的影响完全不一样。
选哪个抽屉,这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策略活儿。对建行这样的机构来说,它持有大量国债、央票,很多是为了满足监管的流动性要求,这类通常扔摊余成本的抽屉里,图个稳字。炒炒利率债、信用债,赚赚波段,那可能就丢FVTPL里了,看中的是波动带来的收益。中间那部分,可能既想赚点利息,也想瞅准机会卖个好价钱,那FVOCI就派上用场了。
而且,这分类还得是管理层在取得债券时就得想清楚、并且有实际行动支持的。你不能嘴上说要“持有至到期”,结果没几天就卖了,那审计师来了肯定要找麻烦。业务模式这东西,得是看得见、摸得着、能证明的。比如,你得有相关的管理决策、绩效考核机制,确实是按照你说的那个模式在管理这堆债券。
说到底,会计核算方法这东西,看着冷冰冰的数字和规则,背后其实是银行管理层对资产的管理意图和策略的体现。是想赚稳稳当当的利息?还是想赚市场波动的钱?不同的想法,对应不同的核算方法,最终体现在建行那厚厚的年报里,影响着它的净利润、影响着它的所有者权益,也影响着外界怎么看它这家银行的经营风格和风险偏好。这哪是纯粹的记账啊,这简直就是把银行的“心思”用会计语言翻译出来给人看。每一次分类,每一次估值,都是在给这份“心思”加上一个数字标签。复杂,但挺有意思,不是吗?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