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呼救和施救应同步进行
呼救和施救应同步进行
0人回答
4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4 11:29:33
188****3100
2025-05-14 11:29:33

想想看,那黄金时间有多宝贵?一分钟,甚至几十秒,有时候就是一条生命的全部赌注。心脏骤停,脑卒中,溺水,大出血……哪一个经得起你慢悠悠地“先叫人,再看看”?等你电话打完,跟接线员解释清楚地址,人家派车出发,再一路风驰电掣赶来……这段时间里,伤者可能已经去了半条命,甚至彻底没戏了。

所以,那个念头闪过脑海——“糟了!”——的同时,你的手就应该开始动了。一边扯着嗓子喊:“来人啊!帮忙啊!快打120!”一边人已经冲过去了,蹲下身,开始摸颈动脉,开始压胸,开始止血,开始进行你哪怕只知道一点点的施救。这叫同步,这叫争分夺秒!

别跟我说什么“我不会啊”、“怕弄错啊”、“这是专业人士的事儿”。当然,最专业的施救力量是医护人员、消防员,他们受过严格训练,设备齐全。可他们又不是孙悟空,一个跟斗云就到了你跟前。他们赶来的这段时间,这个空窗期,谁来填补?只能是你!是第一个发现情况的你,是周围被你呼救声吸引过来的其他人。

你知道吗?很多时候,最初那几分钟最有效的施救,恰恰是不需要多高深技术的。心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CPR),早期干预能让生存率翻好几倍!溺水者救上岸后的清理呼吸道和人工呼吸,每一秒都关键!大出血时用最简单的办法按压止血,就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这些,知识普及一下,很多人都能做到,至少能做个基础版。

可现实呢?有时候看到视频,一个人倒下了,旁边围了一圈人,七嘴八舌,手里都拿着手机,但就是没人敢上前施救。都在呼救,都在围观,都在等待专业的到来。等是必须的,但等的时候你干嘛呢?手指头又不是只能拨号或者拍照,它还能压胸,还能按穴位,还能解开衣领,还能扶稳头部!

我也理解那种恐惧和犹豫。怕把人弄疼?怕担责任?怕自己的施救是错误的?这种心理太真实了。咱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关于突发状况下的自救互救好像总不是重点。很多人对生命的脆弱性认识不足,对紧急施救的必要性没有概念,更没有实践。所以,面对危急,本能反应是逃避或者求助更有能力的人。

但是,请想想,当那个倒下的是你的亲人、朋友,或者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你还会傻愣着,只会拿手机呼救吗?不!你肯定会疯了一样冲上去,哪怕你什么都不会,你也会想尽一切办法,用尽全身力气去拉他、去摇他、去尝试做点什么!那种时候,就没有“怕弄错”了,只有“绝不能失去”的孤勇。

所以,把这种孤勇,把这种“不能等”的焦灼,变成一种常态的意识吧!一种见到危情,就启动双轨模式的本能:呼救的信号弹打出去,施救的双手同时就位。

这需要勇气,但很多时候更需要知识意识。我们需要更多地学习基础的急救技能,让它们不再是医疗专业人士的专属,而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掌握的生存技能包。我们需要在心里提前演练无数次:如果旁边有人倒下,我该怎么办?第一步,大声呼救,引起周围人注意,并指定一个人去打急救电话,把最关键的信息说清楚。第二步,立刻上前评估情况,开始施救,根据判断进行心肺复苏、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等等。这两个步骤,不是先后的关系,它们是并行不悖的!

就像灭火,你发现了火情,赶紧拉响警报或者大喊“着火了”,这是呼救。但同时,你抓起最近的灭火器,冲向火源,开始喷射,这就是施救。你不会等消防队来了,火势都大了,你还在旁边拎着个灭火器傻站着吧?危及生命的状况,道理是一样的。

别让时间在等待中溜走,别让生命在围观中凋零。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能在关键时刻,一边发出求救的信号,一边义无反顾伸出援手的人。这种同步的反应,不仅能最大化施救的效率,更是生命互助最朴素、最强有力的体现。它彰显的不仅是救人的本能,更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责任感和行动力。让呼救的声音,伴随着施救的动作,一起响起,一起生效。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也是对自己他人最负责任的态度。从现在开始,别光喊“狼来了”,更要抄起棍子,就往外冲!记住,呼救和施救,从来就该是一体两面同步进行的。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