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说,一个研究澳门法律的地方,却物理上与澳门隔着一道水道,这种感觉是不是有点微妙?哎,但细想,这恰恰是“一国两制”下澳大的一种写照吧?身处内地,心系特区。他们的根,深深扎在澳门那套独特的法律体系里——那是大陆法系的底子,却又巧妙地糅合了普通法的实践,还有最重要的,《基本法》这根定海神针。这不是简单的并列,是一种长年累月形成的有机体,牵一发而动全身。研究这套体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得有真功夫,得能穿越历史,还得看得懂现实政治的微妙。
法学院的楼,看起来很现代,玻璃幕墙,线条简洁。可走进去,那种扑面而来的感觉,又让你瞬间回到某种传统的庄重感。长长的走廊,自习室里学生们埋头苦读的身影,带着些许紧张、些许疲惫,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一点点忐忑。那间据说很高大上的模拟法庭,我没亲眼“表演”过,但在外面瞧见过几次,穿着律师袍的学生在里面慷慨陈词,尽管表情里还带着青涩,但那股子认真劲儿,真挺打动人的。
我总觉得,衡量一个法学院,不能只看它的排名,得看它培养出来的人,还有它对所处社会的贡献。澳门大学法学院,它身上天然地带着为澳门特区培养法律人才的使命感。想想看,处理那些跨境法律事务,特别是与内地打交道,或者深入研究中葡法律的渊源与发展,乃至是研究澳门特有、全球瞩目的博彩法,这些都是澳大法学院的强项,也是它的特色所在。你在其他地方,学不到如此“接地气”的澳门法律。
他们的师资,总听闻卧虎藏龙。有些是澳门法律界的翘楚,本身就参与过某些重要法案的制定或修订;有些是来自内地的资深学者,对比较法、公法有着深刻的理解;还有一些可能是在葡语系国家有过学习或工作经历的,能带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特别是在葡语法律研究方面,这块蛋糕,澳大无疑是独一份儿的。听法学院的朋友聊过他们的教授,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照本宣科的,更多的是像引路人。有时候,课堂上的一个犀利提问,课下走廊里的几句不经意指导,比啃一堆枯燥的教科书管用多了。那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或者说,是法律人之间思想的碰撞,才是一个法学院最有活力的地方。
法学院不光是教书育人,它还是一个重要的智库。澳门这么小,法律体系又如此复杂多变,特区政府在制定政策、修订法律时,很需要来自学术界的专业意见。澳大法学院的教授们,很多都承担着这样的角色,为澳门的法治建设默默贡献着智慧和力量。你想想,从最初的基本法的起草与研究,到后来的各种配套法律的细化,再到如今面对大湾区融合、新兴科技带来的法律挑战,他们一直在前沿。这份责任,挺沉甸甸的。
现在,大湾区的法律协同是个大课题。如何让不同法系背景下的法律实践更好地衔接、融合,为区域发展提供法治保障?这需要大量的比较研究和创新思维。澳大法学院身处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连接着内地和澳门,天然地成为研究和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平台。他们培养的学生,未来很可能就是在内地、在澳门、或者在大湾区其他城市处理这些跨境法律事务的关键人才。他们的视野,不能只局限于澳门,还得看得更远,理解国家战略,理解全球化。
当然,挑战也摆在那里。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法学教育市场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如何吸引最顶尖的学者和学生?如何在固守传统(比如对澳门本地法律的深入研究)和拥抱变化(比如新兴领域的法律研究)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有时候,感觉他们就像是走在一条钢丝绳上,一边是澳门独特的法治传统,一边是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
但无论如何,提到澳门大学法学院,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冰冷的法条或抽象的理论,而是那些在图书馆里熬夜的眼神,是课堂上激烈的辩论,是教授们沙哑但有力的嗓音,是模拟法庭里初露锋芒的身影。还有那些毕业后散落在澳门、内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校友,他们带着澳大法学院特有的烙印,在各自的领域践行着法律人的职责。那种感觉,是活生生的,是有温度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机构,它是澳门法治精神传承和创新的一个重要载体。在一国两制这个充满智慧和挑战的伟大实践中,澳大法学院扮演着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它在那里,静默又充满力量,见证着、参与着、也推动着澳门的法治进程。它承载的,是历史,是现在,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