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就走在成都的某条街上,可能冷不丁就会看到指南针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牌,或者听周围人提起。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大学,藏在象牙塔里,它就在你我身边,是城市肌理的一部分。你问我什么感觉?复杂。有时候觉得挺好的,让那些不适应传统教育的孩子有了条路走;有时候又有点担忧,这些孩子真能学到东西吗?未来的就业路真能像学校宣传册上说得那么光鲜吗?
学校里面呢?你可能想象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孩子,穿着校服,脸上写着叛 pride or uncertainty。也许有的是真喜欢自己选的专业,铆足了劲儿想学点真本事,比如那些对着汽修车间里头发动机敲敲打打的;也可能有些是家里逼着来的,混日子,等着熬到毕业拿个文凭,随便找个活儿干。这才是现实嘛。学校的气氛,我想,大概就是这种青春期的躁动和对未来的模糊憧憬,甚至是一点点迷茫混合在一起的味道。
指南针的专业设置,据说还挺与时俱进的。什么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这些听起来就高大上、能挣钱的,肯定少不了。还有传统的,像汽修啊,烹饪啊,护理啊。成都嘛,服务业这么发达,学个旅游酒店管理或者学前教育,似乎也挺顺理成章。我认识一个朋友的孩子,中考没考好,家里让他去指南针读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听着是新鲜,说是以后地铁轻轨越来越多,好找工作。他自己倒是没多大热情,但架不住家里的期望。这种专业选择,很多时候不是孩子自己的意愿,而是家长觉得“有前途”,或者说“比较稳妥”。
说起学费,职校的学费肯定不是小数目,尤其对一些农村或者普通工薪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家长们掏这笔钱,心里想的无非是孩子能学门技术,将来能养活自己,甚至能帮衬家里。这笔投资,能不能看到回报?这是他们最关心的。学校肯定会宣传自己的就业率多高多高,跟多少多少企业有合作,听着都挺诱人的。但实际情况呢?是不是进了这些合作企业就能拿到不错的工资?能有长远发展吗?这些问题,只有真正毕业走出来的人才知道答案,或者说,只有时间才知道。
我总觉得,去指南针职业技术学校读书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技能培训。他们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种信心,一种方向感。很多人心里可能压着一块石头,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或者觉得自己比不上那些去读普高的同学。学校除了教专业技能,能不能在心理上给他们一些支撑?让他们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读职校不是低人一等,只是选择了另一条路。这条路,如果走得扎实,一样能抵达远方。
校园生活?职校的学生嘛,精力旺盛得很。除了上课,肯定也有各种社团活动,有篮球场上的挥洒汗水,也有寝室里的卧谈会。老师管得严不严?我看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可能情况也不一样。有的专业要求实操,整天泡在实训室里,累是累,但学得快。有的可能理论课多,就容易混日子。关键还是看孩子自己有没有心,有没有那个想改变自己、想学点东西的劲儿。
毕业季,这是最关键的时候。是学校安排的实习靠谱,还是自己出去闯荡?是去大城市碰运气,还是留在成都本地找机会?指南针的招牌,在招聘市场上到底有多硬?据说一些热门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还是挺抢手的,但更多的人,可能还是得从基层做起,慢慢熬。这就是现实,没有捷径可走。
所以,当我想到成都指南针职业技术学校时,我看到的是一幅很生动的画面:一群年轻的面孔,带着各自的梦想或现实的压力,走进这座看起来不那么起眼的校园。他们在这里度过人生中关键的几年,学习技能,认识朋友,或许也经历挫折和迷茫。然后,带着一张文凭和一身不太成熟的技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它不是完美的教育殿堂,可能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比如实习机会的鱼龙混杂。但它确实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机会,给那些需要它的人。它让一部分年轻人有机会习得一技之长,有机会找到一份工作,有机会在这座城市里立足。指南针,它指向的不仅仅是就业的方向,更是孩子们未来人生的方向。这条路不容易,但走上了,总会有风景。我希望,从指南针职业技术学校走出来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并且勇敢地追过去。毕竟,谁的青春不迷茫呢?能有一块敲门砖,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这块砖,指南针提供了。剩下的,就看他们自己怎么用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