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
0人回答
4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3 12:12:53
188****3100
2025-05-13 12:12:53

初衷肯定是好的,百分之两百的好。让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或者丫头,能跟一位在学术领域浸淫多年的教授、副教授搭上边儿,听听他们怎么看这个世界,怎么做学问,甚至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这潜力简直无穷大。理论上,导师不光是给你讲几道题、改改论文那么简单,他们应该是你大学四年,乃至更长远人生的引路人,聊聊专业方向的选择,说说未来的职业规划,甚至是你那些憋在心里跟爹妈都不好意思说的困惑。你迷茫了,去找导师聊聊;你有个大胆的想法,不知道可不可行,去问问导师。这幅画面,多美好!

可现实呢?哎,一声叹息有时候都显得多余。很多时候,这个所谓的导师制,硬生生给过成了另一种形式主义。不是说所有人都这样,但比例真不算低。学生呢?有的根本不知道找导师干嘛,或者怕打扰老师,窝在宿舍里刷手机、打游戏。老师呢?忙啊!手里攥着大把科研项目,课时任务也不轻,还有各种会议、评审、杂七杂八的行政事务,分给本科生的时间,碎片化不说,优先级能排到哪儿去,大家心知肚明。有时候想想,教授也是人,一天也就24小时,这谁都能理解。

所以,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啥?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面。见面了,可能也就是问问你期末考得怎么样,最近有没有读什么书——往往也就止步于此了。你想深入聊点儿学术前沿,聊聊你未来想申研还是工作,想出国还是留下,老师可能要么语焉不详,要么直接给你个宽泛到不能再宽泛的建议,再或者,看看表说声“哦,我还有个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有个师弟,分到的导师是个大牛,圈子里响当当的人物。师弟高兴坏了,觉得这下靠山有了,机会来了。结果呢?大半年过去了,导师根本不知道有他这么个学生。联系几次,不是开会就是出差,偶尔回个邮件也是助教代劳。师弟那股子热情,硬是给晾成了冰渣。后来他自己摸索着去了别的课题组打杂,跟着那边的老师混。你说,这找谁说理去?

当然也有幸运儿。我认识个姑娘,她的导师虽然不是什么“杰青”“长江”,但特别认真负责。每周固定一个下午开放时间,学生想聊随时可以去。不光聊学习,还聊你看的电影、听的音乐,甚至你跟舍友闹别扭的事儿。导师会引导她看一些经典的文献,教她怎么提炼关键信息,甚至帮她修改了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稿子。你想,这四年下来,得是多大的滋养?这个姑娘后来考研去了个特别好的学校,她自己说,导师是她人生轨迹里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才是导师制该有的样子啊!

所以,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儿?仅仅是老师太忙吗?我觉得不全是。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这个制度的设计落地出了问题。学校有没有给导师减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育人上?有没有对导师的指导效果进行评估,而不是仅仅看他们发了多少篇论文?有没有给学生提供选择导师的机会,或者至少是个双向匹配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分配?再者,学生自身呢?是不是也得主动一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敢于去敲导师的门,而不是坐等天上掉馅饼?

我觉得吧,与其搞一个大而全、听着漂亮但落实走样儿的本科生导师制,不如先在小范围内试点。比如,针对有科研兴趣或者深造意愿的少数学生,或者在一些新兴交叉学科,真正投入资源和精力,把师生关系建立起来,做出几个成功的范例。让大家看到,哦,原来导师还能这样带学生!这比发一堆文件、开几次大会管用多了。

而且,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缘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导师,也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被同一种方式指导。能不能更灵活一点?比如,允许学生在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通过旁听课程、参加讲座等方式,对老师有个初步了解,再进行互选?或者建立一个导师库,把每位老师的研究方向、带学生风格甚至一点点个人爱好都列出来,让学生能找到那个跟自己气场相投的人?这听起来有点理想主义,但在信息这么发达的今天,技术上并非不可实现。

归根结底,本科生导师制不应该仅仅是个标签或者一项任务,它得是大学里育人体系中真正有血有肉的一部分。它需要投入,需要理解,更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的真诚付出。别让这个美好的设想,最后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框架,立在那里,风一吹,嘎吱嘎吱响,听着怪心酸的。我们需要的是实质,是连接,是那份在茫茫学海中,有人愿意握住你的手,给你方向力量温暖。这才是导师制真正的意义所在,不是吗?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