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盯着表格上印着的这四个字,脑子里不是蹦出某个学位证书,而是很多零碎的画面。坐在招聘会冰冷的椅子上,指尖悬停在下拉菜单前,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一串儿选项,把一个人几十年的人生硬生生切割成这几块,哪个才是我?或者说,哪个才是他们想要的那个“我”?
当然,按理说,规矩就是规矩,你有哪个毕业证,就填哪个。学历,这东西硬邦邦的,白纸黑字盖了章,似乎不容置疑。最高学历是什么,填上就是了,多简单的事儿。可每次填,心里都难免嘀咕。这四个字,真能概括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吗?
我认识的老李,退休的锅炉工,没上过几天学,文化程度表格里估计也就是小学或初中。但他能把老旧锅炉修得服服帖帖,那些 پیچ پیچ 的管子在他手里就像活的一样。他懂历史,随便聊起哪个朝代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比很多拿了本科文凭只知道低头刷手机的年轻人有见识多了。他还会拉京胡,社区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总能说出几句让人心里敞亮的话。你说他的“文化程度”低吗?按表格填,是。按我心里的标准,一点儿不低,他的阅历、他的知识、他的能力、他的为人处世,都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活生生的、有温度的文化。
再看看有些人,顶着名校硕士甚至博士的光环,满嘴跑火车,眼高手低,除了自己专业领域那点儿东西,对周围的世界一无所知,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甚至连基本的沟通都困难。他们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在文化程度那一栏填上最高的那一个,但谁来评判他们真正掌握的“文化”有多少?那种被书本和论文框住的知识,是不是有时候反而成了阻碍他们理解真实世界的墙?
所以我说,填“文化程度”这事儿,挺复杂的。它本意是想用一个标准化、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一个人的教育背景,方便筛选和分类。在很多场合,尤其是求职,这几乎是一张必须拥有的入场券。没有敲门砖一样的学历,你可能连展示你真正能力的机会都没有。这是一种社会现实,残酷但也有效率,至少在海量的信息中能快速筛掉一部分。
但是,把一个人凝缩成一个学历等级,就像只看封面来判断一本书。你不知道书里有多少精彩的故事,多少深刻的思想,多少跌宕起伏的情节。那个本科毕业的,可能自学了编程,成了顶尖程序员;那个大专文凭的,可能在社会大学里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解决实际问题的硬本领。这些在正式的“文化程度”里,都无处体现。
记得我刚工作那会儿,特别看重学历。总觉得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自带光环,比我这种普通学校出来的强。后来见的人多了,才慢慢明白过来。学校只是起点,甚至不是最重要的起点。真正决定一个人走多远的,是他持续学习的能力,是他的好奇心,是他面对困难时的韧劲儿,是他与人相处时的情商,是他理解和感受这个世界的深度。这些,哪一样是“文化程度”四个字能完全涵盖的?
填文化程度,填的与其说是你读了多少年书、拿了什么学位,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身份的标记,一种被公认的敲门砖。它代表你在某个阶段,通过了某种标准化考试,完成了某个体系内的学习。这很重要,不可否认。在很多竞争激烈的场合,它就是硬通货。
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在填写这张表的时候,心里只剩下那个冰冷的学历符号,而忘记了自己一路走来看过的风景,学到的东西,经历的挫折与成长,那才真是把自己的“文化程度”活窄了。真正的“文化”是流动的,是生长的,它藏在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里,藏在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里。它不是一个完成时,而是一个进行时。
所以,下次再填那个小方框,我会填上我的最高学历,因为这是规则,是社会的要求。但我在心里会加上好多好多注解。那些在图书馆泡过的漫漫长夜,那些和朋友争论到面红耳赤的午后,那些独自一人在异乡漂泊时学会的坚强,那些从每一次失败中汲取的教训,那些对世界保持的好奇和善意。这些无形的、无法量化的“文化”,才真正塑造了我。
文化程度,一个框,一个标签。它有用,因为它简化了世界。它也有局限,因为它忽略了太多真实的、有价值的东西。填表时,你填的是那个符号;面对生活时,你活出的,是那个符号之外的无限可能。别让那个框框住你对自己的定义,也别让它成为你评判别人的唯一标准。毕竟,人这种生物,比任何一个表格选项都要复杂精彩得多。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