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来,成都广播电视大学这个名字,老实讲,在我脑子里一直有点儿分量,沉甸甸的。不是因为它曾经高高在上,反倒是因为它太接地气了,太贴着那些想往上爬,却被生活、被命运暂时按下的人了。它不像那些名校,光是听名字就自带光环,电大,尤其在那个年代,嗯,怎么说呢,有点儿像是给那些没赶上趟儿、或者想重新来一次的人,悄悄开的一扇小门。
你想啊,多少人,因为种种原因,年轻的时候没能走进那些象牙塔?可能是家庭条件不允许,可能是高考失利,可能是早早地就挑起了养家的担子。可心里那团火没灭啊,那股子想多学点儿、想让日子能过得好点儿的劲儿还在。电大,它就那么静静地立在那儿,或者说,以一种特别分散的方式,通过广播、电视,甚至后来的网络,渗透进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它不是一个围墙高筑的校园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弥漫开来的学习氛围,一种机会的象征。
我印象里,很早很早的时候,听到“电大”俩字,就觉得那是一群成年人在读书的地方。他们不像我们这些按部就班上大学的,每天泡在校园里,课表排得满满当当。电大的学生,他们可能是厂里的工人,可能是办公室的职员,可能是忙完家务的母亲,甚至可能是个体户。他们的学习时间,是挤出来的,是下班后的疲惫里抠出来的,是孩子睡着后的深夜里熬出来的。那种感觉,嗯,用句俗话说,那叫一个不容易。
他们可能坐在教室里,听着老师讲课,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家里,守着一台电视机,或者后来的电脑,跟着广播或者视频学习。窗外是万家灯火,是生活的喧嚣,而他们,却一笔一划地记着笔记,眼睛盯着屏幕,试图吸收那些久违的知识。那份专注和坚持,想想都觉得有点儿心酸,又有点儿钦佩。那不仅仅是为了拿一张文凭,那里面有对更好生活的渴望,有想证明自己的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还记得,以前偶尔路过电大校区,或者在公交车上,看到那些背着书包、手里拿着课本,行色匆匆的学生,年纪大多比一般的大学生要大一截。他们的脸上,不像年轻学生那样充满了无忧无虑,更多的是一种被岁月洗礼过的沉淀,和那种“我得抓紧时间”的紧迫感。他们的书包里,可能除了书本,还有今天中午的盒饭钱,或者给孩子买的零食。学习,对他们来说,是生活重压下的一个出口,一次投资,赌上的是他们本来就有限的休息时间和精力。
成都这座城市,骨子里是悠闲的,但它同时也是一座充满了活力和梦想的城市。多少外地人,多少本地人,都在这里打拼,想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电大,就像是这座城市持续生长、不断进取的一个隐秘的注脚。它不像全日制高校那样是青春的聚集地,它是韧性和蜕变的发生器。它承载了太多人改变命运的希望。
当然,随着时代发展,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多了,成人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电大这个概念本身,可能也在发生变化,或者和各种开放大学、在线教育融合。但它在我心里的那个形象,那个关于一群努力的成年人、关于拼搏和不放弃的故事,是抹不掉的。它不是高大上的殿堂,它是平凡英雄的补给站。
想到它,我就会想到那些在夜色里亮着的灯光,想到那些在工作和家庭的夹缝中硬是挤出时间来学习的身影。他们不光是在学知识,更是在学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无论如何都不能停止向上生长的勇气。成都广播电视大学,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儿旧,有点儿时代感,但它背后藏着的,是无数个普通人的不普通的故事。它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它是用来武装自己,去迎接更广阔天地的工具。它就是那样一个存在,朴实无华,却意义深远。它属于那些不甘平庸、勇于追梦的成都人,也属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努力为自己开辟一条新路的所有人。它的存在,让这个城市显得更加有人情味,更加有温度,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真实的人生和奋斗。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