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这话,听起来多像一句响亮的口号,是不是?像那种新年伊始立下的,到头来却常常沦为笑谈的誓言。可这一次,不一样了。真的,从现在起,这个念头就像一颗小小的石子,“咕咚”一声,不是落进水里,而是砸在了我心里,激起的不是涟漪,是那种带着点痛,又有点痒的,真实的触动。
想想这些年,跟这门语言,纠缠了多久?从小到大,学校里的课本,考试里的题目,堆得跟小山似的辅导书……哪一样没见过?可结果呢?张口就是那种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的Chinglish,要不就是干脆哑巴,像只被卡住了脖子的鸭子,一个音都挤不出来。电影字幕追不上,国外网站看个八卦都得靠翻译软件,更别提跟老外交流了,那简直是大型社死现场,能躲多远躲多远。那种感觉,唉,怎么说呢?就像明明眼前有一扇门,你知道门后是另一个世界,是更广阔的视野,更多的可能性,可你就是,就是没有那把钥匙。
前阵子,发生了一件小事,特刺耳。朋友聚会,聊到个事,其中一个在国外待过几年,随口蹦出几个英文单词,也不是多难,但人家那种自然,那种毫不费力的劲儿,当时我就心里一咯噔。不是嫉妒,是那种深深的,被自己滞后拖累的无力感。仿佛一瞬间,我就被甩到了后面,而且是,甩得挺远的。回来路上,夜风吹在脸上,凉飕飕的,脑子里来来回回就一句话:这样下去,真的行吗?甘心吗?
不甘心。一点也不。所以,没有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没有什么“为了升职加薪”之类的宏大目标。就是,受够了。受够了那种明明想表达,却张不了口的挫败;受够了那种被语言障碍隔绝在外的边缘感;受够了每次说“学英文”都只是说说而已的自我欺骗。
所以,从现在起。就这四个字,没有前缀,没有后缀,也没有什么但书。它不是一个计划,而是一个决定。一个有点冲动,但无比坚定的决定。
怎么开始?别问我有什么万无一失的方法,那些个APP、网课、辅导书,我试过多少种了?书架上落灰的,手机里躺尸的,哪个不是当初满怀希望下的单、下的决心?这次,不折腾那些虚头巴脑的。就从最最简单的开始。
首先,别怕丢人。这是第一条,也是最难的一条。过去总是怕犯错,怕语法不对,怕发音滑稽,结果呢?越怕越不说,越不说越不会。这次,豁出去了。磕磕巴巴就磕磕巴巴,语法错就错,单词用错了大不了人家听不懂,再换个说法。能表达出来,哪怕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句子,也比在肚子里烂掉强。输出,必须得有输出。找机会说,哪怕是跟Siri说,跟家里的猫说,对着镜子自言自语,都行!
其次,碎片化利用时间。别指望能抽出大块的时间来“学习”,生活哪有那么多整块留给你?通勤路上听个播客,吃饭时候看个短视频,睡前翻两页原版书。哪怕一天只有十分钟,二十分钟,积少成多,总比零强。关键是持续。每天都在接触,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让它成为一种习惯。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样永远停留在原地。
还有,别跟别人比。每个人基础不一样,节奏不一样。人家能流利对话,那是人家的积累;你还在吭哧吭哧背单词,那就是你的过程。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多记了三个词,比昨天多听懂了一句话,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都是值得肯定的。保持自己的节奏,别被别人的光芒晃花了眼,乱了阵脚。
当然,也不是说就完全放任自流。基础还是要有的。单词、语法,这些是砖块,没有砖块,房子就盖不起来。但可以换个方式,别死记硬背。结合语境去学,去理解,去看人家怎么用。输入的质量很重要。别什么都往脑子里塞,找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自己需要的。看美剧英剧,听喜欢的英文歌,读感兴趣的文章,把“学习”变成一种享受,一种探索,而不是一种负担。
特别是听力。耳朵得打开。以前听英文就像听天书,现在努力去分辨,去抓住关键词。一开始听不懂,正常!多听几遍,结合文本,慢慢来。耳朵熟悉了那种语音语调,语感才能培养起来。语感这东西,特玄妙,说不清道不明,但它就是那么重要。有了它,很多时候你甚至不用去想语法,就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说,哪个词用在这里对。
这条路,肯定不会平坦。会有遇到瓶颈的时候,会有泄气的时候,会有想放弃的时候。但每当这时候,就想想当初那个被挫败感笼罩的自己,想想那个不甘心的眼神。也想想未来,当自己能自如地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能毫无障碍地获取一手信息,那个时候的自在和底气。值不值得?
从现在起,英文。不是一个口号,是一个行动。是每天,从现在开始的每一个“现在”,都投入一点点精力,都付出一点点努力。也许过程会很慢,也许进步不那么明显,但只要不停止,就总会越来越近。这条路,我决定走下去了。不再犹豫,不再等待。就现在。
相关问答